1. 经营主体非市场化造成资本经营目标的偏离
经营主体市场化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目标的过程中能按照市场原则,不受非市场力量的干扰进行自主决策。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决策的依据是市场提供的信息;二是决策过程不受非市场力量的干预;三是决策的效果由市场来评价。经营主体市场化是衡量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是否合格的标志,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进行有效率的资本经营,这是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国企改革几多曲折,但最深层的产权关系几乎尚未触动。国企资产的最终产权归属是全民,代表全民的各级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事实上行使资本所有者的权能。政企分开最多只能让企业拥有自主的生产经营权,而资本经营大多涉及到产权的变动,企业根本无权决策,因此大部分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决策主体是所有权主体(即有关行政机构), 而非企业自身。决策主体的改变实际上形成了新的目标追求,它并不一定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
2. 企业盲目进行多样化经营,陷入资本扩张误区,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产品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多样化经营,将使企业在某种产品的经营出现问题或发生亏损时,有可能转向另外产品的经营或从另外产品的盈利中得到补偿,从而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多元化经营虽然可以分散风险,但同时也会分散企业的资源能力。某些企业没有权衡资本扩张的成本,为了规模经营而陷入资本扩张误区,导致投入陌生领域的各项资源未能及时收回。
3. 资本不能自由流动,资本经营效率低下
流动性是效率的前提,资本经营的效率当然也以资本的流动性为前提。只有真正做到资本能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阻碍,资源才能在市场中通过竞争执制得到有效配置,这就要求企业所有资本,不管是国家股、法人股、私人股都满足这一流动性条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家股、法人股约占总数的2/3,社会公众股约占1/3。公司法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得上市流通。由此可见,真正能自由流动的只是约占1/3的社会公众股。另外,有关证券法规也对公司的收购行为作了一定的限制。这些规定,给我国企业实际的资本运营操作又增加了不少难度。禁止国家股、法人股上市流通。政府可能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具体实施方案尚未明确;二是国家股、法人股上市会剧烈冲击股市,时机还不成熟。从整体上看,二者最终会实现上市流动。但不言而喻,这将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在我国真正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 重视资本经营外部投入,忽略资本经营内部分析
某些企业选择组合上市或扩大资本,实施品牌化、规模化等一系列市场战略。这些企业都会非常重视资本运营的投入,认为这才是解决资本运营的成功之道。甚至不惜巨大成本聘请海外国内资本运营专家或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和包装上市,但外来的专家对本土的特定法规政策等实际问题知之甚少,导致企业不但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受损,而且在短期内根本没有办法实现质的飞跃,收效甚微。此外,企业忽略了自身的内部分析。企业应该找准定位,研究出企业自身的资本流转和资本经营的规律,把企业资本当成一个经营项目,使得企业资本效益最大化。
(二) 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本运营理念不明确
资本运营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资本运营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资本运营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然而有的企业盲目重组、收购一些无发展前途的企业,更有甚者为了上市而上市,伪造虚假财务信息进行圈钱等。这些企业严重扭曲了资本运营的理念。最终导致企业不但不能够提高竞争核心力,反而陷入破产危机。
2. 行为的主体和性质不明确
企业是资本运营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非完全自由放开,存在一定的政府干预。企业缺少独立进行资本运营的权力。企业资本运营的重心不在于企业之间的谈判,而在于政府的意愿,在于政府对被并购企业权利与义务的谈判,在于政府对上市额度的分配,在于政府对资本运营的支持力度。也正是政府的这种特殊地位,使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状况始终紧随政府政策的变化而进退。虽然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其促进作用,但总的说来,它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的发挥,使资本运营中的“扶危济困”、“拉郎配”现象非常普遍,资本运营被扭曲变样,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此外,企业经营人员主宰资本运营。这种现象在西方也很普遍,但我们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资本运营常常成为经营人员牟取私利的渠道。
3. 专业人才相当缺乏
资本运营是企业的一项运作策略,具有专业性与复杂性。企业资本运营的效果很大部分取决于企业资本运营领导者的决策。这就要求资本运营领导者具备专业而广泛得知识,包括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由于我国企业资本运营起步相对较晚,这方面的专业组织与专业人才相当缺乏。
4. 管理观念与方法调整不力
企业进行重组整合,势必产生新的管理层与新的管理方法。一些企业新的管理层在管理观念与方法上调整力度不足,使得原有基层执行人员对新注入的管理观念与方法产生抵触的思想。从而形成了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则成为企业资本运营前进的阻力。
5. 与企业的文化结合不够
很多企业成功的进行了企业内部重组、外部兼并、行业整合。但是,企业重组整合之后,没有注意企业与企业之间文化的整合。企业员工对新的企业文化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很多人才的流失与荒废。其结果是企业运作向心力不足,导致资本运营失败。
6. 海外资本运营经验不足
国内企业到海外进行资本运营数量不多,只有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外有资本运营活动。即使走出去的企业,也仅仅停留在融资等一些相对简单的资本运营活动上,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运营活动,如兼并、收购等很少。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海外的地方政策、法律以及海外企业的文化等知之甚少,而且经验也十分不足。
7. 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在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上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但是与企业资本运营相关的法规几乎是空白。结果,一方面,企业进行资本运营往往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另一方面,国家法律部门对于某些企业进行恶性资本运营的行为无法可惩。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尚致使一些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时忧心忡忡。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尚阻碍了民族企业资本运营的顺利进展。
三、 企业资本运营的策略及其选择
(一) 资本运营的基本策略
1. 资本扩张策略
资本扩张是指企业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三种类型:
(1) 横向型资本扩张
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行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兼并、收购等产权交易。其优点是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
2004年12月8日,中国和亚洲领先的个人计算机厂商——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组建世界第三大PC领导厂商,从而将IBM的企业级PC技术带给消费水平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同时赋予联想在全球市场范围的覆盖能力。此次联想集团与IBM的战略联盟,双方交易额包括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交易总额约17.5亿美元。IBM将占有联想18.9%的股份,预计在2005年第二季度底之前完成交易。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此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年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从而使得联想在目前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4倍。(注2)对于交易双方而言,都实现了企业资本在同行业的资本扩张,这将有助于提高联想与IBM在PC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时双方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逐渐形成一支国际一流的团队。
(2) 纵向资本扩张型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