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股份回购
股份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将其发行的流通在外的股票以一定价格购买回来予以注销或作为“库存股”的一种资本紧缩策略方式。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可以将所回购的股票注销,也可以将回购的股份作为“库存股”保留,但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和收益分配。库藏股日后可作为职工持股计划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或在需要资金时将其出售。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回购,一般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保持公司的控制权;二是提高股票市价,改善公司形象;三是提高股票内在价值;四是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的实施;五是改善公司资本结构。一般来说,一个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已超过一定的规模经营要求的公司,可以选择股份回购的方式收缩经营战线或转移投资重点,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1999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协议回购方式向国有法人股股东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回购并注销股份10亿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7.98%,共计动用资金25.1亿元。国有法人股股东控股比例由原来的80.25%下降到68.16%,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回购完成后,公司的业绩由1998年每股收益0.306元提高到1999年每股收益0.508元,而到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了0.933元。(注7)这为申能股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股地位。
3. 增资减债策略
(1) 发行股票上市
发行股票上市是指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并通过上市股票的流动性,有效地实施资本营运。这种方式是资本营运的高级形式,有条件的企业都应积极争取运用这种形式。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19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19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仅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他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大的多,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上市三年多,海尔通过改制,使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冰箱产量是由上市时1993年的30多万台,猛增到1996年的151万台,增长了5倍,企业利润总额也由1993年的8187万元,增长到1996年的20065万元,增长了25倍,员工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公司股本由1993年上市的1.7亿元扩张为1996年末的3.26亿,而公司每股收益却由上市时的0.41元,增长为1996年的0.55元,公司在三年的时间里,股本翻一番,而每股收益不但没有稀释,反而有提高,也就是说企业在不断扩容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从根本上保证了股民的权益。(注8)通过股票上市从而转变企业的机制,形成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这是我们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发行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即公司债券,是企业按法定程序发行,在约定日期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在我国,企业债券泛指多种所有制的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其主要特点是:收益率较高,风险较大、期限较长以及利息收入要纳税。常见的公司债券有:
抵押公司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公司以动产或不动产为抵押品而发行的债券,通常分为动产抵押债券与不动产抵押债券。债券还本付息到期后,如果发行公司不能偿还本息,那么债券持有人有权依法处置抵押品。
信用公司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公司不以任何资产做抵押或担保,全凭公司的信用发行的债券。该债券的持有者为公司的一般债权人,一旦公司倒闭青算时,只有在清偿一切有抵押的负债之后,才对信用公司的持有者支付本息。
可转换债券:指规定债券持有者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比例和一定条件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在转换之前,债券持有者与发行公司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转换成股票后,原来的债权人就变成了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股利的分配。
(3) 债务重组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如果重组公司与被重组公司没有债务牵连,那其重组的前提是被重组公司尽量将债务剥离,以减轻重组公司入驻后的压力。如果重组公司本身就是债权人之一,债务处理的最基本方法是“债权转股权”。根据具体情况将债务转化为股权,或者制定延缓归还贷款的规定,或在重组前冲销一定的债务,都必定增加上市公司进行重组资产的积极性。债务重组的具体目标不碍乎两点:一是承担损失,二是盘活资产。
从重组的方式来看,主要可分为政府主导型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重组和遵循市场原则的重组。政府主导型的重组往往由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出面,或用优质资产替换出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而置换往往是不等价的;或由国有大股东和国有大债权人注入优质资产和豁免债权等方式承担企业重组的全部重组成本,使上市公司转危为安。这类重组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弱化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因为这类重组给公众造成了一种印象,上市公司有了问题,会有政府来拯救。也有的重组是在政府干预下的“拉郎配”式的重组,这类重组往往达不到改善上市公司质量的目的。
4. 产权多元化策略
企业战略转型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组织与配置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企业原来的生产关系束缚了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就要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革。改善生产关系的关键在于改善生产关系的三个要素,即产权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这里,产权结构是生产关系的第一要素,所以,产权结构的改革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善,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效率。产权多元化是企业产权结构改革的一种有效方式。
产权结构多元化就是股权多元化。历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定位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产权清晰上,所以大多数企业至今仍然由国家独资或绝对控股。但是这种两权分离仅仅局限于经营管理层次的产权清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注定解决不了深层次的根本矛盾和问题,主要在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基本制度。政企不分,法人治理结构扭曲失衡,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等,这些新老问题仍然严重地困扰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为解决这些弊端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就会使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贯彻其行为目标遇到其它产权主体的抵制,从而有效地推动政企分开的进程。在此前提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了良好的运转基础,公司的治理法人性就能真正体现出来。它也有助于企业家的职业化,有助于出资人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择优秀企业家运营自己的资产以增进社会产出。党的十六大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给予了充分肯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制度安排。
5. 经营权转让策略
企业转让经营权可采用的方式有:
(1) 托管经营
托管经营属于一种“表外”产权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在不改变或暂不改变原有产权归属的前提下,直接开展企业资产的重组和流动。这一特点无疑为受托方减少了诸多麻烦,比如,一方面可以绕开企业并购、破产的复杂产权程序,有效地回避其中的某些敏感问题;另一方面相对于并购而言,对其资金的要求也较低。托管经营属于一种“低风险”的产权运作模式。通常,托管经营中的受托方在发现自己的托管经营决策错误的情况下,还有选择退出托管的余地,其退出托管经营的损失无非是托管合同违约金,或是坚持履行托管合同到期的收益与支出的差额,相对来说是有限的。托管经营属于一种“过渡性”产权运作模式。通过对一些地区托管经营实践的调查发现,虽然托管并没有变动产权,但通过托管经营的形式过渡到收购、兼并、合资合作,却是大多数受托方的最终目的。
(2) 租赁经营
通过租赁的形式让渡生产资料和货币资金的使用权,即通过经营权的有偿让渡,让所有权同经营权相分离。承租者通过缴纳租金而获得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并获得经营报酬。
6. 破产重组策略
破产重组不等同于破产清算,破产重组是企业最后一次资产重组机会,如果企业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重组整顿,能够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应当终结对该破产企业的破产程序。破产重组给那些濒临破产但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一次新生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企业由于真正破产而引起的企业解体、资产拍卖、职工失业等社会动荡。因此,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多兼并,少破产”。实践中破产重组做法一般包括:先破产后兼并、先代管后兼并、先承包后兼并以及先租后破再兼并。
现阶段我国企业破产重组主要面临一下困难: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