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企业应采用拍卖出售、兼并破产等方式。对长期亏损、人员较多、缺乏发展创造能力的企业,应通过拍卖方式予以出售,减少亏损源。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可以选择破产重组等策略。
四、 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 加强横向及纵向资本扩张,形成本国的行业优势
截止到2004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整整三年,国内的电信、外贸、零售分销、能源、特许经营、运输、建筑等行业将继续开放或完全开放,民族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考验,如何顶住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同时把握外商带来的机遇?资本运营不可被忽视。国内企业加强自身产业经营的同时要进行成功的资本运营。相对于外国企业,国内单一的企业形成不了明显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弱。各行业相对优势的企业应进行纵向、横向资本扩张,形成本国各个行业优势与纵向产业链优势,以巩固与提高国内的市场占有率。
(二) 利用优势业绩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对于具有优良业绩,良好潜力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紧缩策略,如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或股份回购等方式,放弃规模小而且贡献较小的业务。当一部分业务被收缩后,将原来支持这部分业务的资源转移到剩余的重点发展的业务,使母公司可以集中力量开发核心业务,促进主流核心业务的发展。
(三) 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资本收益的有机结合
如果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极有可能加大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不可贪多求快,也不要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尤其是对那些承债式的整体兼并企业,不但要观察其近期效益,还要分析其中长期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必须精确计算和比较投入产出的比例,最大限度地节约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优质、低耗、效能中,寻求效益的最大化。
(四) 加大经营主体市场化程度,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
要成为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至少要求:决策依据由市场提供、决策过程不受非市场力量干预及决策效果由市场评价。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政企必须分开,资本运营又必须要有合格的经营主体。不解决“谁来运营”的问题,资本运营还是空话。只有减少非市场力量不必要的干预,从根本上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股份制改革,企业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去实实在在地进行资本运营。
(五) 加大企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力度
产融结合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行经营多元化,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趋势。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止步不前,主要是由于产业资本有限,周转滞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资本联系、信贷联系及资产证券化却可以充实企业资本总量,同时为企业盘活资本总量、寻求多元化经营及提升资本运营档次提供了出路。具备产业优势的企业应抓住机遇,通过交叉持股、联合控股、集团控股及参股等途径,实现不同程度的产融结合。
(六) 立足本国稳步发展,逐步拓展海外资本运营
相对外国企业,我国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经验相当有限。国内各行业企业应先立足于本国结合自身企业状况,采取合适的资本运营策略,稳步进行资本运营。通过成功的资本运营,企业逐步实行核心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与此同时,可以借鉴国内某些企业在海外成功的资本运营经验,找准定位,研究出企业自身的资本流转与资本运营规律,逐步将资本运营扩展到海外资本市场。当然,资本运营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企业行为。国内企业在海外进行资本运营,必须十分熟悉国外的法规、政策、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七) 加强企业文化的整合,及时调整管理观念
企业的组织文化包含在集体价值体系、信仰、行为规范及理想之中,是激励人们产生效率和效果的源泉。不同的企业常常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而不同组织文化的企业之间的整合存在着整合风险。整合双方组织文化适应性较强时,可以直接将两种文化进行糅合;当组织文化表现不适应性时,将使并购方组织成员感到压力,这种压力带来责任心的丧失、迷惘和失望,对组织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文化的整合需要耐心,整合初期需要保持原有的人事、组织制度以及价值体系不变,随着企业员工观念上的缓慢转型,再继续输入新的组织文化;也可以从分支机构文化入手,整合范围逐渐扩大到整个企业。企业文化应随着环境变化而相应进行调整。企业领导人应树立权变的观点,密切注视环境的变化,预见性地推进文化演变。有些企业规模扩张较快,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高,内部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交叉错位,不但没有形成合力,反而产生 “内耗”现象。因此企业要搞好资本运营,必须首先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明确并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互相制约的关系。
(八)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制度
根据WTO的要求修改和制定我国相关法规,改革相关管理体制,为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提供相对宽松的法律环境。目前,在我国,与企业资本运营相关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亟需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来规范、完善企业并购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内涵、原则、范围、程序、标准。美国是法律较健全的国家,曾制定过《谢尔曼法》;《克莱顿法》、《鲁宾逊—帕特曼法》等,都促进了企业并购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腾飞。因此,我国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快企业资本运营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使我国企业在资本运营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国内企业资本运营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五、 结束语
入世以后,由于路径依循的作用,我国众多的企业及其经理们很可能一时难以适应WTO下的新规则和新制度,以往成功的经验不足以应付未来的挑战,惟有变革才能存活。经济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经营管理变革打破了旧的框架体系,创新将成为企业的主流,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我国企业如何从封闭经济运行的框架下迎头赶上高速发展的世界企业巨舰?搞好生产的同时,做好资本运营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中国企业成功运用了方法,冲破了企业发展的资金制约,成功走上了大规模、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大企业发展之路。为搞活企业寻找了一条有效途径,为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令人振奋的业绩。资本运营对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经营革命”。尽管它的内涵、标准、方法等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而面对一个个相对劣势企业由此而重新焕发勃勃生机,面对我一些企业由此形成强大实力跻身世界企业之林,我们不能不为资本运营而欢呼。
引文注释:
(注1)东莞市凤岗外商投资企业协会:2002年《东莞乡情》第5期文摘。
(注2)2004年12月08日 首都之窗网站 投资动态栏目 文摘《联想收购IBM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
(注3)张迪:2004年09月08日 北京日报文摘《首旅集团串起旅游产业链》。
(注4)2004年05月24日 证券日报文摘 《长江基建集团收购英国水厂涉足欧洲公用事业》。
(注5)2004年12月04日 中国企业管理网文摘 《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探讨》。
(注6)俞铁成:2004年04月18日 经济观察报文摘 《TCL移动分立之路 好处有六大方面》。
(注7)杨健:2002年04月25日 同维周刊第四期文摘 《股份回购》。
(注8)2004年05月18日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文摘《看海尔集团发展历程 领悟企业资本运营之路》。
(注9)2004年08月19日上海证券报文摘《TCL、武汉钢铁、宝钢——整体上市的三个案例比较》。
(注10)2004年08月20日企业家俱乐部网络文摘《亚新科现任董事长兼CEO的冒险家“杰克”中
国历险记》。
参考文献:
1、[美]彼得L.伯恩斯坦 阿斯瓦斯.达摩达兰编著:《投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夏乐书、刘淑莲:《公司财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年12月 第1版。
3、爱默瑞(荆新、王化成译):《公司财务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徐文通:《投资知识百科全书》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5、戈登•亚历山大、 威廉•夏普《证券投资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6、埃德加•E•彼斯特:《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7、陈共、 周升业、 吴晓求: 《证券投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8、代鹏:《金融市场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 第1版。
9、孙茂竹:《财务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第1版。
10、吴鹏华、吕福来主编:《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11、尹维劼、周骏主编:《投资实务》 中信出版社 1997年8月版。
12、陈共等主编:《公司的设立与改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13、李国强主编:《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
企业资本运营问题探讨(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