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关注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现状,多次组织论坛进行深入探讨,如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与社会需求、发展的矛盾,随着技术发展教学内容取舍问题、授课和实验学时分配问题等。通过研究,提出学生应具备的3种信息技术能力。
(1)计算机使用能力(ComputerLiteracy)。会使用计算机和基本软件,包括office工具编辑文件,利用浏览器查找网络信息内容等。
(2)计算机系统认知能力(ComputerFluency)。对计算机能够较高水平的理解和应用,包括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内容,如计算机组成、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3)计算思维能力(ComputationalThinking)。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创新的能力,养成用计算思维方法和行为处理问题的习惯,对信息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以上3种能力成为评价学生是否为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指标,因此,公安院校应围绕以上3种能力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对现有的授课模式、授课内容、实验设计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实施改革。
3.1课程内容改革
3.1.1课程体系建设围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可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分析和系统开发。这4个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公安工作中均有涉及,因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公安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置应结合各专业、各警种的需要合理设置。因此,课程设置不能仅为一年级的必修课计算机应用技术,而需要适当增加选修课。如公安技术专业,包括安防、交管和刑事科学技术,需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程序设计、系统开发以及数据分析等课程。公安学专业,包括公安管理、治安、侦查等课程设置见表2。其他非公安专业,如法律专业等课程设置。根据不同专业在各学期开设计算机体系的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并且将相关内容在不同学期连贯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
3.1.2课程授课内容应及时更新计算机应用技术现在采用的是统一教材、统一授课内容。但在授课时,由于不同专业对知识需求的不同,教师不应该千篇一律,除了讲授必须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向学生展示专业相关的内容,针对这些需求,教师应采用分模块教学。如可以将计算机信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网络基本知识等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块,要求各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不同实例,采用与专业结合的方式讲授相同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同时也使一年级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学知识在本专业方面的应用。
3.2教学模式改革
计算机课程授课学时为28学时,其中12学时为实验课。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每周2学时,分别安排一次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这种授课模式必然导致“教”和“学”脱节,课堂上学生看着教师操作,没有实践,对课程内容印象不深,而一周后上机实验时,对所学内容几乎忘记,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学习进度缓慢,学生和教师都很辛苦。所以,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非常不适于该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学生可以跟随教师同时操作计算机,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某个模块内容讲解结束后,要求学生立即完成相关实验,内容方面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反映,现场解决。这种授课模式对学习工具的使用非常有效,不仅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不再认为课程简单没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和“学”进入良性循环,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如何组织课堂授课环境,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置各种问题,比如在讲授EXCEL软件时,针对治安专业的同学可以以案件为例,统计案件发生的环比、同比以及汇总等,而对于经侦专业的同学可以以工资表为例,统计工资的变化率等,通过贴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讲解,学生必然对课程内容更加重视,从而达到课程教学要求。
3.3实验内容改革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授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实验使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的感性认识。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共计12学时,6个实验项目。由于内容多,学时少,要求教师在设计实验项目时要充分强调重要性,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能力,实验内容应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实验共设计5个验证性实验,1个综合型实验。并且实验内容从office软件操作开始,减少以前的Windows实验,将应掌握的Windows操作融入到其他实验环节中,以便保证学生应掌握的学习内容。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验设计应改变以往以熟悉软件操作为主的实验目的,而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通过运用工具提高对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管理以及表达能力为主,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word实验中,加强练习制作图文混排,多目录报告的技能;在excel实验中,加强对数据导入、管理和相关复杂函数的学习;在ppt实验中,加强模板定义、数据分析绘制图表的练习。总之,在实验教学中,训练学生对角度分析问题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为满足信息时代公安工作的需要打好基础。
3.4考核方式改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采用的期末考试方式是上机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出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但是目前课程考试内容相对单一,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尤其对于层次较好但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同学,考核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为了响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培养“实战型、能力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充分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考试成绩以出勤率、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上机考试4个部分分别得分相加为期末总成绩。出勤率考核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平时作业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基本内容。期中测验是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独立设计一份报告。让学生在设计的全部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准备素材、设计结构以及制作的每个环节中,充分思考,综合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期末上机考试,全面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检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多样化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止课程学习和考核的脱节,从而更公正、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相对客观的总体评价。
4结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不再是简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和掌握基本工具的使用,而是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为重要思路。课程教学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将阻碍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该课程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更适应公安工作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祁明,《电子商务与安全保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01
[2] 陈波,于泠,《防火墙技术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02-01
[3] 王天芹,《密码理论与技术》,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04-01
[4] 姚永雷,马利 ,计算机网络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01
[5] 陈越,寇红召,费晓飞,《数据库安全》,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07-01
[6] 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5-01
[7] 孙鑫、余安萍 《VC++ 深入详解》[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4
[8] 张虹 《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工具》[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9
[9] 汪翔、袁辉《Visual c++实践与提高 网络编程篇》[M] 中国铁路出版 2011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探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