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普适计算、大数据的应用,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飞速地扩大。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公安部门的应用也日益深入,治安管理、网上追逃、刑事侦查、视频防控等逐渐从普遍掌握发展到深层应用。犯罪智能化、动态化趋势的突出,要求基层公安机关民警信息化能力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而作为培养公安人才的公安院校,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方面,应该服务于公安实战的教学目的。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年来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如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面广,而教学学时不断压缩;实践环节过分强调了工具的使用;教师对基础课程重视度日益下降,轻教学重科研,缺少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产生很大差距,等等。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
1.1现阶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多年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经验的总结,目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生执行2010培养方案,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共28个学时。其中“公安信息系统的应用”内容在大二学期完成,共计18学时。由于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广,而教学学时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则不以学习纯理论课程为目的来组织教学,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在讲授内容时重点介绍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通过学习,学生虽然能掌握基本操作,但缺乏深入应用,遇到问题不会举一反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之内高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是所有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
1.2现阶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分析
目前,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较好的学生,会感觉到课堂内容比较简单,和中学所学的知识有重复,导致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计算机信息技术较差的同学往往从零开始,希望教师能放慢教学进度。这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兼顾两者的要求,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大队管理制度,要求大一学生不许携带并使用电脑,很多学生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因此不能达到熟练效果。在期末考试中,由于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简单,没有认真总结、加强练习,造成基本操作不熟练,丢分较多,因此,得高分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为中等,说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外对课程的复习时间不足,虽然能完成基本操作,但在实际应用时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与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是有差距的。
2公安实际工作对信息人才素质要求分析
随着金盾工程一期二期的完成,现阶段公安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全国共享信息,“信息主导警务”为目的。民警办公也基本上达到了人手一台,基本上做到了上班“即开机,上班即上网”。现阶段大部分民警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Office,完成基本办公应用。但是公安信息系统都是基于网络、数据库的应用,需要的知识远比民警所掌握的知识要多。同时计算机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各类信息平台的快速更新,要求民警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公安工作中各种警种、各种业务越来越多使用到计算机技术,对民警的计算机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不仅用来处理数字和文字信息,尤其对图形、图像、动画、语音等多媒体形式的处理应用也日渐频繁,公安民警必须会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掌握数据采集、共享、实时更新等内涵;利用信息平台数据,分析违法犯罪的情报、线索等,做到即时联动、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利用各种资源做到整合数据,实现跨部门管理数据的交换、跟踪等。总之,公安民警通过掌握实用的计算机技术,服务于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精确打击、精确防范、精确管控。因此,现阶段我国各公安机关非常重视民警对计算机先进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因此,公安院校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要求上要紧跟公安工作的需要,在各公安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及时调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摒弃以学生简单掌握几款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为目的,而是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公安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深度发掘和对情报综合研判能力。
3公安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