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顾当代中国重点大学的建设之路,有学者认为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点大学以及九十年代“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我国大学已经逐渐走出了一条基于中国国情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有力地促进了重点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并带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11] 刘宝存.当代中国重点大学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10):29-35.][11]新世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伟大工程。 [ [12] 顾秉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与政策建议[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8):17-19.][12] 面临建设高水平的大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问题,有学者从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层面来阐释解决之策,[ [13] 陈丽萍.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制度创新[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5):33-38.][13] 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处理好“适应与引领、卓越与特色、学术与行政、教学与科研、学校与院系”等八个基本关系。[ [14] 张德祥.高水平大学建设要重点处理好的八个关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10):24-28.][14]但是,有学者认为在2020 年之前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由一流的学校建设转向一流的体系建设,加强高等学校的体系建设,促进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最后构建出一个“层次、类型、使命”三维的模型。 [ [15] 马陆亭. 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12):65-70.][15]
公司合作的政策选择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由于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单位的规模越变越小,一线工作人员几乎都能成为一个小CEO;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已成为历史;个人转行与转工的次数越来越多,学历不再能够涵盖个人一生中从事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经费支撑,需要政府制订适切的政策,吸引私营部门向高等教育投资或捐资。[ [16] 程介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公司合作的政策选择[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9):24-29.][16]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它既是市场化的产物,又得益于我国的政治思想解放、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完善与保障,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坚持四种原则:宏观性与协调性相一致原则、改个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公平性与分类化相结合原则、非均衡性和多元化相结合原则。[ [17] 黄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战略思考[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9):30-35.][17] 当前,各种类型高校应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同时力争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18] 潘懋元,董立平. 关于高等教育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5):21-26.][18]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知识欠缺、能力薄弱等现状,有学者提出未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应采取“观念指引、分类建设、制度保障”的发展思路,树立立体创业教育观,重点加强师资团队与课程两个核心环节建设,建立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支撑体系。[ [19] 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7):21-26.][19] 这些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其日益走向特色化、多元化、科学化。
(二)国外的教育改革:启示与借鉴
在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伊始之初,由于在各方面都缺乏成功的经验,因此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实际特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系统既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
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分类方面,德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其成功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要确立高等教育分层与分类,稳定高等教育系统;其次,要从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入手,使毕业生就业不与学校层次和类型过度挂钩;再次,要用院校间的深度合作和院校与科研院所适时合并来整合各单位学科优势,特别是院校间科研实体组织的共建;第四,要保持公立高校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第五,要从培养人才类型的角度界定高校的层次:学术层、应用层和技术层高校,每层再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进行分类。 [ [20] 潘黎,刘元芳;霍尔斯特·赫磊 .德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启示——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分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2):113-117.][20]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美国大学是开展通识教育较早且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已总结了许多经验:改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提高通识课程设置的比例,构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重视对通识教育课程资源评价。透过美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经验,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改革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模式。[ [21] 李波.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3):124-127.][21] 在教师薪酬制方面,美国高校以签约体系为主要薪资制类型,这为美国高校挑选到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在与美国中等收入家庭、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比较中可以看到,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具有很强的外部竞争性。尽管在一些高学历领域中,美国高校教师平均薪酬只相当于高校外同行的70% ,但近年来,对高市场要求的学科,美国高校采取政策倾斜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招募高质量教师的外部人力资源环境。这些都能为我国高校目前的薪酬改革提供参考。[ [22] 赖亚曼.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外部竞争力分析及启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5):118-124.][22]
(三)大学治理者与大学治理
1. 大学校长:教育体制与文化的体现、大学精神的“代言人”
大学校长是高等院校的领军人物,是一种教育体制和文化的体现,是一所大学精神的“代言人”。有学者指出大学校长问题并非是校长个人的理念、素质、能力等问题,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和教育现象,是一个涉及大学基本理念、基本制度、核心文化、办学传统、教师素养等许多内容的复杂性问题。对大学校长的研究不能只是具体的校长个人、而应是形成大学校长现象的教育和社会思想、教育和社会制度、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其需要在教育——社会——历史等交织的思想和文化场景中进行。[ [23] 王长乐.大学校长现象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启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2):66-69.][23] 有学者从微观上方面对我国当代杰出大学校长的个人素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共有的特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学术底蕴;具有创新精神,不怕困难,胆识过人;具有恒强的战略规划能力和行动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具有领导者的人格魅力。[ [24] 詹宏毅; 胡娟.当代中国杰出大学校长的素质特征——对三位不同时期著名大学校长的分析与比较[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2):54-60.][24]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步,大学校长的角色、选拨、任用、责任和激励机制都在不断变化。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道路表明:首先,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应为教育家或教育管理专家;其次,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再次,要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校长任期制度;第四,进一步明确大学校长的权利与责任;最后,要建立针对大学校长的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抽薪制度。 [ [25] 牛维麟,李立国,詹宏毅.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探索与启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8):40-44.][25]
2.大学治理:多种权利的博弈
如何治理大学成为当前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见仁见智。但更多学者们期望大学能够自治,传承大学传统精神,使大学由他律走向自律。
从高校和政府的关系视角出发,有学者认为其始终是一个社会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大学的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又成为大学自治中的绊脚石,即“政府悖论”。因此,合理界定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顺利与否的保证。[ [26] 杨秀芹.教育语境中的“政府悖论”——兼论大学自治和政府干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2):70-73.][26] 于是,有学者提出了通过建立契约管理模式来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与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 真正实现高校与政府间平等伙伴关系, 即在《高等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 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 提供财政及政策支持、进行绩效评估, 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 宏观有序、微观搞活”;在性质上, 政府与高校的契约关系为行政契约, 界于行政行为和私法契约之间, 兼具行政的公务性和契约的合意性。[ [27] 马陆亭.政府与高校间的契约型管理模式探讨[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1):64-67.][27]
以上是学界从高等教育外部系统对如何界定大学与政府的权力关系所做的探讨,但也有许多学者从其内部来探讨大学治理。有学者认为办学自主权是高校的基本权利,厘清权利性质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键。要实现高校办学自主权利的回归,首先高校自身要把落实办学自主权看作是权利的回归而非权力的赋予;其次要积极主动地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利;再次,政府部门、全社会法律制度等要对高校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予以支持和尊重。[ [28] 胡娟. 厘清权利性质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键[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8):52-56.][28]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从西方文化中舶来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我们的意识中有不同的内涵,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逻辑上是一对交叉关系的概念,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完全对立。通过制度化的规制,在科层制管理的中国大学里可以加强学术权力的行使,构建和谐大学。[ [29] 柳友荣.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交叉,还是全异———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权力问题追问[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10):43-47.][29] 有学者将我国大学权力系统中政治、行政和学术三大权力进行了职能定位,构建了三元权力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并指出我国要创建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建立和强化“学术为本、三权渗透、协同制衡”的理念。[ [30] 何淳宽;曹威麟;梁樑.中国大学正式组织与学术性准正式组织的机能优化:简论我国大学三元全力治理结构模式的构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8):57-61.][30] 甚至有学者指出,我国大学治理是一个包含四种基本权力的权力结构体系,在这个架构的权力关系中,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权力失衡与冲突现象,突出表现为:两个“一把手”的矛盾、大学的行政化以及缺乏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权力机制。在四种权力的博弈中,政治领导权力和行政权力居于强势地位,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则处于相对的弱势处境。明晰的学术权力和有效的民主参与的缺失,是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性瓶颈。为此,规范各项法定权力的行使、运行及其相互关系,是我国大学治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然选择。[ [31] 秦惠民.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的权力制衡与协调——对我国大学权力现象的解析[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9):42-47.][31]
总之,大学治理在各种内外权利的博弈中不断修正,逐渐完善。
(四)教师与学生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渐从传统的以社会为主体转向以个体为主体。人们越来越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心理健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
1.学生就业:社会公共问题的聚焦
学生的就业不仅关乎着千家万户,更关乎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随着大学生就业率的逐年下降,人们开始深刻地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只有“发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因此,有学者认为明辨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假问题,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的前提,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可能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可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反映;也可能是统计技术不成熟或统计其不恰当的产物。[ [32] 彭拥军.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若干真假命题[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8):88-93.][32]如果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那么其重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培养的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就业能力缺口,造成劳动力市场形成明显的U—V状态。因此,我们要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去审视和讨论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通过一些举措缓解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压力。 [ [33] 王霆,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7):75-78.][33]但是,也有学者不乏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在外部因素无法掌控的情况下,应探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念。建议将大学生在校生活划分为充分客观的认识自我、系统科学的确定方向、积极主动的探索实践、达成阶段性目标四个阶段,并在相应的阶段培养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4] 赵锦兰,黄微.大学生职业发展探析[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6):84-86.][34]
2.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与内化
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对学生价值观正确引导并使其内化能够促进学生学业的良好发展,能够促使他们自主地作出价值行为。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业适应性与价值观之间关系密切:价值观对学业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增益作用,而良好的学业适应性对个体价值观的成熟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总体价值观、个人目标、行为方式对学业适应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而间接发生作用,而学业取向、自制、自信这三条主要路径以及价值观的教育训练直接影响学业适应性状况。[ [35] 陈奎庆.大学生价值观与学业适应性关系研究[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12):82-85.][35]有学者从有机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应以大学生现有的价值内化层次为教育的生长点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调节、內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性需要为教育着力点关注大学生的胜任能力,做到价值引导目标的现实化;关注学生的归宿需求,做到价值引导过程的情感化;关注学生的自主需求,做到价值引导方式的自然化。[ [36] 毛成.有机整合理论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启示[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 2009,(11):95-97.][36]
3. 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困境与盲点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来各地各高校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存在许多困境与盲点。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发生变化以及工作体制带来的困境,有学者提出了应该进行体制改革,逐步成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招聘机制和考核机制;开展学科调研,总结学生特点,不断探索符合学生特点与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坚持全员育人、全员健心。[ [37]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窘与思考[J].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12):91-93.][37]有学者指出只有认真审视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惯常逻辑及存在的盲点,直面盲点,才能真正做好“情绪急救”,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 [38] 徐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逻辑与盲点[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6):78-80.][38]事实上,只有了解现状,顺应时代,才能找到适合解决高校师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只有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地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提前预防,同时不断完善体制缺陷和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五) 高等教育质量: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命运共同体”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管、评、办”三位一体,致使其他评估主体参与度低,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逻辑抑制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利益诉求。因此,这种行政性的评估方式已最为人们所诟病。当前学者们更多地探讨从高校自身和社会中介机构等作为评价主体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质量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从发,审视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通过落实大学在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克服评估的行政化倾向,以及加强中间组织建设等途径,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有效机制。[ [39] 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6):54-60.][39]有学者回顾 2000 多年前行会与今天的专业协会具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缘分,且由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逐渐从零散走向了体系化,因此,应该建立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协会来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和考核。[ [40] 董云川,张建新.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行业协会的思考[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6):61-66.][40]如果将大学排行榜作为评价大学的一种方式,应该把大学排行榜为代表的大学评价作为一个公共领域,服务公共利益,做到评价主体多元、指标科学、过程开放、结果公开、公平、参与、独立的原则,这样大学排行榜存在的合理性就得到了体现,利益相关者的相关权益得到了保障。[ [41] 胡莉芳.大学评价:一个公共领域[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6):67-70.
三、总结
概言之,2009年的《高等教育》汇集的不仅是学者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历经30年所取得的各种辉煌成就、经验进行了回顾反思和概括总结,还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凡道路进行体认和评析,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从宏观外部系统进行了概括性的阐释 ,还从微观内部系统进行了详细地剖析 ,不仅重视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还注重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事实上,它是全面而有重点地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前沿、热点和重点问题。
2009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转载文档分析和综述(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