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高深知识的边界: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一)
划定高深知识的边界: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西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学) 熊华军 梁晶
摘要: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是对高深知识的规定。在高深知识的性质上,布鲁贝克认为,政治论高深知识与认识论高深知识既有其内在合理性又存在不足之处。在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各有利弊。关于高深知识传播的方式,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能被相互取代。学者作为高深知识探究的主体,只遵守外在规范或只坚持内心信仰,只崇尚学术自由或只强调学术责任都有失偏颇。在划定高深知识边界的基础上,布鲁贝克重构了高等教育哲学的大厦。布鲁贝克认为高深知识是认识论高深知识与政治论高深知识的统一,精英和大众二者同是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在传播方式上,布鲁贝克主张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融合。学者要既遵守外在规范又坚守内心信仰,在探究的方式上,学者要平衡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高深知识;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
在博德尔(Heribert Border,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最著名的哲学教授,海德格尔弗莱堡的晚期著名弟子)看来,哲学是关于理性的规定,即哲学的使命是划定理性的边界,然后在理性的边界上建构哲学。[ 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14;也可以参考H.博德尔.理性的区分[ J ].何卫平译.世界哲学,2006:(2).82-97]从博德尔的思想出发,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也是规定和区分,不过,它是关于高深知识的规定,即划定高深知识的边界。布鲁贝克(John S.Brubacher)在《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中,在划定高深知识的性质(高深知识是什么?),高深知识的显现(高深知识怎么样传播和探究?)的边界的基础上,重建高等教育哲学大厦。
一、高深知识的性质:划定认识论知识与政治论知识的边界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有大学。”[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也就是说,高深知识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起点,没有高深知识,也就没有高等教育。布鲁贝克将高深知识性质概括为两种——认识论知识和政治论知识。
1.划定认识论高深知识的边界
认识论高深知识是什么?认识论高深知识来自古希腊知识传统。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即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想知道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追根究底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第二个条件是“闲暇”。真正的古希腊人不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样的劳动由奴隶承担。他们也不用为生计而奔波劳碌,因为他们衣食无忧。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求知活动。第三个条件是“自由”。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求知不受各种目的和利益的支配,而是为求知而求知。即求知是自足的,它不以别的什么目的而存在,而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总之,古希腊人更崇尚沉思的生活,而不是追求物欲的生活,“不要让积习迫使你,不要为盲目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所控制,要凭借理解力来决断那些争吵不休的问题。”[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马永翔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69]
认识论高深知识的不足之处。认识论高深知识以知识自身为主体价值,不涉及知识之外的社会现实,它千方百计要摆脱价值的影响。例如培根以“蜘蛛”来比喻某些探究高深知识的学者:他们只知道闭门造车,自己在书斋里面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地“创造知识”,可惜他们这种知识是非常肤浅的,因为他们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价值与社会需要。[ 约翰·科廷汉.理性主义者[M].江怡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如果学者在对高深知识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一味将自己囚禁在象牙塔中,置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于不顾,就会阻碍高深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2.划定政治论高深知识的边界
政治论高深知识是什么?政治论高深知识发端于近代大学,以高举民族大旗的柏林大学为代表。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认为,人们探求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它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关注社会的要求,高深知识的选择、传递、批判和创新是以实际问题为价值取向的。人们追求高深知识主要是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都是有限的。
政治论高深知识的不足之处。政治论高深知识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其活动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一旦在高深知识的探究中掺杂有过多的政治、社会因素,就会严重威胁到人们对高深知识价值的信任。如果政治化发展到知识和权力不分的地步,高深知识会成为政治的附庸。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追求高深知识的殿堂,如果过分重视社会政治服务,会导致高深知识放任自流。大学的“专业是学术性的,是深深的扎根于文化和理想主义的土壤之中。…专业的本性来自理智”[ 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3]。高深知识是为事物的探究提供理性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为追求眼前的社会利益。
二、高深知识传播的对象:划定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边界
高深知识必须时刻关注它的传播对象,即高深知识由谁来接受、发展和传承。布鲁贝克认为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时,传统的精英和特权教育受到了挑战,高等教育不得不面临向谁传播的问题。
1.划定精英教育的边界
精英教育是什么?精英教育倾向于让教育服务于少数精英。这部分精英可能是由出身界定的精英,即贵族,可能是由证明的才智所界定的精英,即知识精英,或者将两类精英结合。无论何种精英教育,它们的共同特征如下:首先,都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教育;学生接受的都是古典的课程;一旦学生迈上这一阶梯,就意味着获得了走向上层社会的通行证。精英教育是培养某个人去养成与一定社会地位相符合的生活方式的教育。如纽曼说,“自由教育造就的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绅士——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 John Hen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 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907.120]
精英教育的不足之处。精英教育与适应某一特定职业的专家的培养截然不同,精英教育试图灌输一种普遍道德与文化观念,努力塑造心智与情感、态度与品质,它追求纯粹的,基础的高深知识而不是应用的高深知识。“精英教育的高深知识是以学科专业为中心,主要研究一门或几门知识,高度结构化,不考虑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对高深知识的需求。”[ 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徐丹,连进军译.大学教育科学,2009:(3).8-9]由于现代社会结构与功能日趋复杂,单一的精英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划定大众教育的边界
大众教育是什么?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众教育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大众教育的不足之处。大众教育所传播的高深知识更多的是反映政府、社会、市场的需求,具有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没有明确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反映专业的内在结构。大众教育下的高深知识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播,不重视学生心灵与品质的塑造。奥尔特加认为,这样的学生是“有文化的野蛮人”(the cultural barbarian),他懂得很多专业知识,但缺乏人道主义。[ Jose Ortega Y Gasset. The Revolt of The Masses[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2.76]另一方面,“如果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就需要对迄今为止的那种为尖子而设的课程进行修改……但很快就有一些人因为达不到学业要求而退学。”[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9]高等教育大众化易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高深知识的发展。
三、高深知识传播的方式: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由于高深知识的分化和迅速增长,今天的大学已无法培养昔日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布鲁贝克向高深知识的传播方式提出了问题:是进行以教育本身为目的的普通教育,还是进行以教给学生有用知识为目的的专业教育。
1.划定普通教育的边界
普通教育是什么?普通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即在整个教育中首先关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最重要的整个教育的一部分。普通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适合“自由人”的教育,而且他认为其教育目的与生存技能无关,而是发展人的理智、心智以及探究真理,不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理论教育是自由教育的核心。赫钦斯认为普通教育有培养人们五种理智方面的优点:直觉知识,科学知识,哲学智慧,艺术和审慎。[ 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7]
普通教育的不足之处。普通教育的理念臻于完美,但是在具体实行中却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学院或大学的作用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作用,即传授高深知识,充实学生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就美德具有理智内容而言,大学要提供条件对它加以阐明。大学要教授伦理史,甚至提供有关道德的哲学理论。但要清楚地认识到仅仅承认什么是正确的决不能保证行为一定正确。纽曼主教说过,知识是一回事,美德又是一回事;良好的意识并不是良心,哲学,不管它多么深奥,并不能控制感情。”[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6]
2.划定专业教育的边界
划定高深知识的边界: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