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赞美他、神话他的架势来看,他应该是真正的“一号”。这一
点,是与作者的“拥刘反曹”的主观倾向相关联的。不过从阅读的客
观效果来看,曹操反倒抢了诸葛亮的风头,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这是因为,诸葛亮被描写得太完美、太具有超凡智慧了,读者难免发
问:世上真有如此神奇的人么?倒是曹操真实可爱。还有那个总是和他
作对的司马懿,虽然看上去诸葛厉害的多,但还是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就像儿时看电影,能记住的常是些“反面角色”。做游戏时,喜欢模仿的
也是那些人物。曹操是一个古今少有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
他是天生的、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他胸怀大志,又有雄才大略,并且永
远乐观的浪漫主义者。所以他永远“人气很旺”,永远有魅力使天下才俊
望风而来。至于小说里他干的那些“坏事”,也多半是“箭在弦上——不
得不发也”。
而诸葛亮却不是这样。他由于扶持了一个最弱小的主子,所以要
处处充大,“舌战群儒”便是其典型做派。他表面谦虚内心狂傲,隆
中隐居时就自比管仲、乐毅。那时他编造了很多歌谣,一是在当地搞
个人崇拜,居然把岳父大人都培养成了自己的崇拜者;二是为自己广
告扬名,哄抬自己出山的身价。因此在他眼里,世上再没有比他更
能行的人了,能人们谁还到他身边来呀。他属下即便有个把能人,
他也认为那是个弱智。所以,他只好“事必躬亲”。他最大的贡献
是七擒孟获,以此扩张了蜀国的版图,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西南边疆,
由此安定了刘姓小江山。他最大的品质则是传诵后世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实际上也就是四个字的内容:尽力而为。六出
祁山显然是种不顾国力的军事冒险主义行为。对于强大的魏国而言,
“六出祁山”充其量也就是六次边境骚扰罢了。汉家“气数”分明已
尽,他却要顽强“复汉”,是标准的逆潮流而动。他的行为,在客观
上延缓了国家的统一。他之所以这么做,似乎是出自“以攻求安”的战
略目的(这是弱者的生存之道),其实完全是为了“报陛下(刘备)
知遇之恩”,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他个人的光辉形象。要知道,战争
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将个人的毁誉置于国民福祉之上,如此的
“修身”,我看是越少越好。
在三国人物里,我最爱的是周郎周公瑾。 他首先在视觉上,
就给人以美感:“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当然在总体上,罗贯中是
将他作为诸葛亮的反衬人物来写的,一次又一次地拿他来烘托诸葛亮的
“计高一筹”。这当然与史实有出入,我们也根本无权指责作者的艺术
虚构;但是姑且认为,《三国演义》里的周郎就是真实生活里的周郎,
那我还是对他赏爱有加。粗心的读者以为:周郎最大的弱点是气量狭小,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8/8
浅谈《三国演义》读后感想(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