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读后感想(七)
《三国演义》里就涉及了不少,如孔融、王粲、祢衡、杨修等。才子
陈琳应邀替袁绍写了篇《讨曹檄文》,历数曹恶,累及曹祖,铿锵豪
迈。曹读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居然好了。对于陈琳的檄文,曹评
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字虽嘉,其如袁绍武略之
不足何!”此言高屋建瓴,意思是文章宣传固然可以造势,但终究改
变不了袁绍必败的命运。袁绍败后,陈琳被抓,众皆建议杀之。曹操
未采纳,而是“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这是何等的胸怀!所以
在建安文学中,“三曹”最有成就,“三曹”中又数曹操为翘楚。
显然,《三国演义》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战争故事书,实际上是
一部揭示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运行规律的伟大史诗,
至少在三国之前和三国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是这么过来的。
英国名首相丘吉尔说,国际间的交往是“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
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可以看成是“分”、“合”论的另
一种诠释。其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不单指“国家大势”,也
适合于个体生命的过程:生下来即是“和”,家人亲友包围着我们。
随着时光的流失,亲人们陆续地离开了,就是“分”。而“分”与“
合”又经常是同步发生着,比如每升一个年级,会发现几个同学不见
了,却来了几个新面孔。毕业即是“分”,步入社会,又会“合”来
新的朋友……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也是一本人生哲学书。它
不仅启发了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滋养了无数的史学家、文学家。
在谈起古典小说名著时,总有些先生说出一些非常学问的话来,
什么“由于……作者受所生时代的……局限”,因此“出现了……思
想上的糟粕……艺术上的纰漏……”。我是不说这号话的,因为我实
在没有那个水平。有比较才有鉴别,就是说,我尚未发现同类题材中,
业已超过了《三国演义》的作品,因此我无法对比出“局限”“糟粕”
。我能有的,全部是赞叹和景仰。对于伟大的作品,其实不用你提醒,
每一个读者,也自会读出所谓“局限”和“糟粕”的,并且各不相同,
浅谈《三国演义》读后感想(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