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研究 [摘 要] 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事业,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广大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刻变化,同样需要音乐基础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否则就难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构筑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为题,探索音乐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素质教育角度,对音乐基础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对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再思考,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事业的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 小学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思考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本文试图对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的功能进行重新界定:从音乐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角度提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基础教育为前提,审美教育为重点,同时适时进行相应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培养,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教育,为以后音乐发展打好基础。 一、音乐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基础教育的审美性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 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学科的这一审美特点,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直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艺术体验,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围绕学生的艺术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最终升华到情感体验,完成情感审美。 (二)音乐基础教育的德育性有助于净化美丽心灵,塑造完整人格 音乐有助于净化学生的美丽心灵,塑造完整的人格。它能够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由感动至感化,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从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三)音乐基础教育有助于社会行为的发展、健康心态的形成 让民族音乐真正“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音乐与教学活动连接起来,这就要给予学生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游戏、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自由创造音乐,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关于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及其影响的因素 | 下一篇:小学师生沟通方法的案例研究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关于 小学 音乐 基础教育 研究 | 2020-10-20 08:47:36【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