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
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确实在太严重了。导致学校运转陷入种种困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又有所回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近年来,由于求学攀比,进城,到条件好的学校,一生一家长陪读,给家庭带来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这些费用,不得已让孩子辍学。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由于农村长期的封闭落后,生存条件恶劣,形成了农民“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读书哪能当饭吃”是既现实又短视的写照,他们对教育功能的间接性、迟效性和潜在性,对知识蕴涵的增值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五)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下,质量不断下降。
主要表现在:1、教师素质偏低。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近年来,招录的教师非师范院校较多,专业不对口,严重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3、师资数量不足。农村教师普遍严重缺编,如音、体、美、等学科没有专职教师。4、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与城市教师条件相差甚远。教师的医疗、住房、出行困难。这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
三、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对策(解决措施)。
以上分析,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摆脱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缩短农村基础教育同经济发展的距离,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机制的教育体制。
(一) 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前农村教育重升学轻就业、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严重。中国乡村人们的思想离开乡下跑城里,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村。农村基础教育必须适应广大农村发展生产、科技致富、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使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需要。
2、确立“公平教育”理念。重点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改革传统的学校评价机制。不再单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以此为标准制定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方法,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如在评价内容上,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定。
对乡村学校发展规划的分析与诊断(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