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
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经费保障、校长教师调配等方面的统筹管理责任,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加强布局规划调整。教育主管部门将根据新的学龄人口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求,分别制定区域布局规划方案。并使农村学校布局进一步合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或居民点规划,根据服务半径将学校等教育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到位,并保证居民点学生能就近上学。带动农村学校发展。
(三)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学控辍工作。
根据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认清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改革。
2、对农村贫困地区,国家应当采取特殊政策。对广大农村教师,要从政治、工作、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扎根乡村,为当地教育事业多做贡献;采取特殊的招生政策,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调动家长送子女入学和学生求学的积极性。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应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活化用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农村学校任教,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师德修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同时采取滚动轮训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
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的是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造成农村的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这种情况如今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外面的教师不愿来、里面的教师留不住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住房难、求医难、出行难等问题,使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乡村学校发展规划的分析与诊断(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