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逆现行教学大纲存在的上述弊端而行之,彻底改变教学大纲的设计思路,着眼于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并对此提出基本要求。这样,无论是对教材的编写,还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业评价,课程标准既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又显得更富有指导性和灵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教育者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它。
(四)新课程的“新”是在继承中的创新
新课程不是对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盘否定,也不仅仅是应时而生的,它在全面反思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不足的经验和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是在继承中的创新,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规律。如果离开这一背景来构建新课程就可能会不断地重复讨论早已探索和实验过、并已取得重大进展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退回到许多年前的水平,或者重走弯路、以及不顾一切实际而追求所谓的“最理想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已有成就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改革思路与时俱进,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培养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2、课程管理模式由二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管理权利和职责。
3、课程结构的构建以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为原则,明确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4、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
(五)新课程十分强调合作、对话与探究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由于受其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课程编制者在制定有关的方案、原则或策略时必须采取合作、对话和探究的态度,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积极主动、设身处地地参与和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编制者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和对话,以使作为完整人的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编制者在这方面重视不够,以至于教师成了他们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不敢也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和家长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明白或不理解课程的精神实质,只好被“牵着鼻子走”。社会各界人士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次课程改革强调了从国家、地方与学校、课堂实施三个层面来进行创新,这显然不仅仅是课程编制者所能完成得了的,它还要求了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士共同参与与课程编制者的合作、对话和探究,从而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建构者和促进者,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更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而教学是一项教师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双向活动。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了全新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以顺应教育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着重于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并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浅谈新课程改革(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