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书法,流传之广,影响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首屈一指。
唐代书法家崇尚结构法度,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
书法成功的来由:先尚古,再创新。
魏晋的书家对米芾影响很大,而米芾对王献之更是赞不绝口,尤其是对王献之承继张芝的“一笔书”风格。 米芾对魏晋书风推崇有至。所收晋、唐真迹达上千轴,经常临摹。“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刻废书也”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米芾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要求字迹不要太肥,太肥则俗,不应过瘦。过瘦则露骨,露骨则怒张。“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即“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米芾反对写字不顾繁简大小一一相等,二特别注意字里行间的体势飞动。更重要的是书写要自成风貌,最鄙视徒袭古人的形似,而贬之谓“奴书”。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要求在变化上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启闭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画也富有特色。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画。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颜真卿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来自欧体的模仿。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其面”。米芾的书法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米芾的行草用笔淋漓畅达,俊迈豪放。如《多景楼诗》《天马赋》。
勤奋专精是米芾学书法的成功之道。
四、米芾在书法史上的影响
米芾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对篆、隶、楷、行、草各体皆能。尤善行草。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北宋四大家。
对元代书法家的影响
元代“二雄”赵孟頫和鲜于枢都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上学习过米芾书法。
对明代书法家的影响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朝廷诸帝都喜好书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字写得漂亮能得以天子重臣,食禄朝廷,所以明代士大夫无不好书。神宗身边常携带米芾《文赋》,朝夕揣测临摹。
米芾作为一代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创者,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队清代书法家的影响
清代初年,学米者众多,名家辈出。笪重光“出入苏米”,受到康熙垂青的张照“初从笪重光入手,继乃出入颜米”,梁同书书法“出入颜柳米董,自成一家”。
学习书法,在不忘古法传统,而又能创新的当算珍贵。
米芾书法对我自身学习书法的影响
学些米芾的书法,他的洒脱和率真不是一时半会学得来的,要潜心研究勤奋临摹。
一方面是临摹互动。临帖和摹各有效应,临要求其笔意,摹重在经营结体。我认为以实临为最佳。为了追求形似,我每天选数字作为练习,每字临写数遍,感觉写的不理想的情况下,就将事先扩印好的字帖放在摹写纸下,反复摹写。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反复如此训练,我对米芾的书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是集字成幅。在临帖之余,我常选经典的诗词之类,逐页翻帖,将这些字找出来临摹、分析、研习,以至成竹在胸后,再写成作品。在作品上我会结合自己的章法墨法和感觉。
还有就是既要专一又要博涉。专一是本,博涉则可以固本。我也常临写米芾的手札。在对米芾书法的临写和创作过程中,我试图将自己对魔法的理解融合进去。当然除了对范本的利用,还要把握米芾的气质精髓和处事风格也是我学习米芾书法的要领。
关于学习米芾书法的体会 (2)(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