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宋曹《书法约言》中论行书,则是这样说的。
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真书固尔,行体亦然。盖行书作于后汉刘德升,魏钟繇亦善作行书,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而气韵相通,墨纵有馀而肥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而失势。布置有度,起止便灵,体用不均,性情安托?有攻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攻,神采不变。若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无机智之迹,无驰骋之形。要知强梁非勇,柔弱非和;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志专神应,心平手随;体物流行,因时变化;使含蓄以善藏,勿峻削而露巧。若黄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风穆穆然。如此作行书,斯得之矣。又有行草、行楷之别,总皆取法右军《锲帖》、怀仁《圣教序》、大令《鄱阳》、《鸭头丸》、《刘道士》、《鹅群》诸帖,而诸家行体次之。
由此论述细细读来,体会到行书与楷书皆有特点不同。
楷书的写作,用笔不宜握得太紧,因其在笔画严谨的同时,还需要运腕灵便,转动自如。其笔法、构架必先了然于胸,意要在笔先。
行书的写作,届乎楷书和草书之间,在楷书的严谨、平正外,又在草书的气势磅礡之内,须行云流水,笔速适当。当我自认为楷书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时候,我开始写行书,临了欧阳询的行书帖《千字文》后,在创作上并没有按照前辈的行笔方式和行笔速度,没有原则、章法、取意写出的行书,就是不产生美感,寻思多年,进入了一种瓶颈,无法突破。
后来,我不按常理:楷、行、草循序渐进,而是在行书无法突破的时候,先行进入章草的临摹。2015年,我开始临摹王羲之老前辈的《十七贴》,正月初一都不放手,一年后,我再写行书,感觉行书书写的速度明显能够较原先的无快和慢、无韵律节奏有了可喜的变化。16年元月九号,我开始了孙过庭老先生的《书谱》的临习,到今天也近一年了,回过头再写行书,特别是在今年进入的视频听课,其中一节,老师讲到行书的构架一课时,更是对行书的谋篇布局,有了一点即通的感觉。
楷书为真书,有庙堂之气,行端品正,其神采风姿,如初荷出水,含蓄凝重。书写楷书,则如欣赏荷花,必心存敬重,勿能亵玩;书写楷书,心正神凝,虚掌运转,须空灵生动。可取行书意却勿能取行书之落笔。
行书如雅士,倜傥俊朗,潇洒儒雅。其神采生乎心,运乎笔,行云流水,抑扬顿挫,顾盼生姿。书写行书,忽如少女起舞,曼妙盈步,又忽如蒙人举鼎,屏气凝息。意在笔先,映带安雅,时快时慢,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又如银瓶乍破,落笔处,生出一篇篇含着韵律的乐章。书写行书,凝重时可取乎楷书之端庄秀丽,活泼处则需映带相连。
关于学习楷书与行书的体会(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