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我们多次实地考察,最后我们将鹅掌楸作为观察的目标树,并且选择了一条高度适宜的枝条,这个枝条比较低,孩子能够清楚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所发生的任何变化。还在每天清晨记录下鹅掌楸掉落在地面上树叶的数量,以便推断出需要几天的连续观察孩子才能完整地看到落叶过程。同时也对孩子将要观察的树木做了笔记,记下了其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比较。
看出探究重点
生命现象有特征、本质、发生发展规律等要素需要了解,生命本身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科学关系,所以就需要老师尽可能在自然环境中,在生物的原生态环境中观察和研究生物,多多聚焦在同类生命的不同点、不同类别之间的相似点上,才能激发起孩子的认知冲突,使探究有趣又有效。
又如在进行“我们的兔子朋友”主题前,我们多次去实地观察,意外发现:身上皮毛是全白的兔子,它的眼睛是红色的;身上皮毛是灰色、黑色、黑白相间的兔子,它们的眼睛都是黑色的;可见兔子眼睛的颜色和兔子皮毛的颜色有关联。这个特点老师也是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的,而孩子们似乎都受童话故事的影响,认为所有兔子的眼睛都是红色。这个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正是最好的冲突,所以这个单元的重点完全可以预设为观察兔子眼睛的颜色,破除孩子对眼睛颜色的单一认识,发现颜色和皮毛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物质科学探究前:试一试“孩子会怎么玩”
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相比,探究内容更需要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作用中发现关系。它更强调老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材料进行预操作,从而知道孩子可能会做或会问的一些事情,什么材料可以做什么,清晰地了解材料操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预见到孩子探究的难点。
玩出关键材料
在探究活动中,对于孩子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构建的中介和桥梁。但哪种材料更容易发现规律?哪种材料更具变通性?哪种材料更具代表性?哪种材料更具对比性?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孩子操作中的发现,不同材料的选择就会影响孩子发现的质量,所以老师要亲自比较,亲自选择。
例如进行有关“风”的探究性主题,让孩子尝试“用吹出的风来移动物体”,从而体验风对物体的影响。老师在操作中,对实验需要的材料进行了思考,分别选择了石块、树叶、李子、罐头、纸、弹珠等作为操作材料,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纸和树叶的类型是相同的,都是一看就能吹动的,蛋珠和李子是用很大的风力能吹动的。看似外形不同的材料实质上让孩子发现的本质是相同的,如果都放反而不利于孩子观察比较。于是我们将材料进行筛选,确定了各自起不同作用的四种关键材料:
树叶——一看就觉得能吹动,验证后确实容易吹动。
石块——一看会有孩子觉得不能吹动,但由于重量不大,力气大的孩子可以将石块吹动。孩子能通过矛盾情境理解风力大小和移动之间的关系。
李子——个头大,一看会觉得吹不动,验证后确实吹不动,但加大风力,如用吹风机就能将李子吹动。
旺仔牛奶罐——竖着放无法吹动,躺着放,改变位置后就能吹动,孩子能感受物体放置位置和吹动之间的关系。
经过试一试孩子会怎么做后,老师所选择的操作材料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同时,其中的李子和旺仔牛奶罐又具有引发孩子思维冲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操作思路,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玩出操作变量
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所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在试一试孩子会怎么做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希望孩子发现的某个特定关系来设计精确恰当的变量,这个变量是幼儿可以控制的,每次只可以有一个变量,同时,还要排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探究结果的干扰因素,让孩子显而易见地找到核心关系。
例如进行有关“纸巾的比较实验”的探究性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比较纸的耐拉性”,老师猜测孩子可能会用撕一撕,拉一拉的方法去比较,由于每个孩子撕、拉的力度是不同的,这样实验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于是我们选择用大小相等的夹子,作为可控制的变量,将夹子夹在纸巾上,比较纸巾的耐拉性,可是试了以后又发现纸巾上有横纹和竖纹,夹子夹在横纹和竖纹上耐拉性是不一样的,这样也不具有可比性;最后我们将夹子夹在纸巾的角上,发现承受能力是一样的,干扰因素就被排除了。
通过试一试孩子会怎么做老师猜测了孩子可能进行的实验方式,寻找到了可以避免纸巾固有的纹路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干扰,并且寻找到孩子们容易操作的夹子作为可控制的操作变量。
玩出可能难点
在孩子们进行探究前,老师以孩子的方式做一做,不仅可以验证自己所了解到科学的原理,同时还可以体验到孩子们在探究中将面临的困难,从而帮助老师提早设想好解决难点的方法和途径,无论出现什么都能胸有成竹地应对。
例如关于“让石头浮起来”的活动,沉下去的东西要能让它浮起来对孩子来说可是一个挑战,关键在于孩子是否能合理利用辅助物。我们准备了小块的KT板,需要孩子组合后才能将石头浮起来;一些锡纸,是需要改变形状才能将石头浮起来的。尝试后,我们预见到小KT板的暗示性很强,孩子能利用好这种办法,而锡纸利用时如果形状改变的并不是恰到好处的,石头还是会沉下去,这就是孩子在本次操作中的难点。
所以并不是每次活动都能象我们头脑里想象地那样顺利,通过预先的操作,老师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难点,想好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早做准备,难点就不会成为难点。
玩出记录方式。
探究活动中的记录可以促使孩子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规范化。如果活动中有记录的环节,老师就有必要预先在表上做做记录,看看记录中是否存在弊端,是否妨碍探究,能早做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记录表在探究活动中的辅助作用。
例如“制造风力”中,老师事先设计的记录表为:
树叶(图)
石块(图)
李子(图)
牛奶罐(图)
我们也尝试着象孩子一样边玩边记,发现这张记录表仅仅只能记录孩子的实验结果,不能引发孩子思维的连续思考,因此我们增加了预测的栏目,希望呈现比较的过程,已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
预操作后调整的表
? 嘴巴吹气(图)
树叶(图)
石块(图)
李子(图)
牛奶罐(图)
预操作让我们预见到孩子思考的过程是需要比较才有思维的,调整后记录方式和活动目标更加匹配,更能引发孩子对实验前的猜测和实验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帮助孩子树立“做一做才知道”的科学观念。
在探究性活动开展前,老师通过以孩子的方式做一做能丰富老师相关探究的经验,把握探究的要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它能促使老师在组织活动前关注和研究孩子,保证探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探究活动真正促进每个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它能帮助老师以科学的原理为依据,选择探究活动的材料,以保证材料的结构、难度符合孩子的能力的需求,从而对孩子的探究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它能引导老师研究适宜的、有效的组织指导孩子探究的方法、策略,提高老师对开放活动的掌控能力,而最终获益的还是孩子。
三、相关思考
探究性活动开展前,不仅需要老师通过以孩子的方式试一试,在以下几方面也要做好精心准备。
还需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
由于科学本身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知识领域,很多老师并不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背景。因此,老师要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浏览网页以及向其他专业的人员请教等方式来获取与所要进行的科学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进行规类和结构化。此外,老师还要了解同事在这些活动中是怎么做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与同事进行研讨和交流等,有助于避免进入误区,为孩子提供更有质量的活动经历。
还需做好安全因素的考察
老师可以在实地考察中预先检查探究性活动的安全程序,即预见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发现操作材料需要注意的安全因素;检查孩子探究的材料是否安全,是否需要更细致的安全处理或选择替代品, 以确保孩子在安全情况下能自如地进行自主探索。
还需做好空间时间的规划
探究性活动不是仅仅一节课、一个集体活动就可以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在区域中,或者在室外进行长时间的探究,因此老师根据预计的情况还要思考空间设置相关问题,这是进行探究性主题的物质保障。同时,还要根据探究活动的不同内容,来安排孩子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活动方式,如为孩子制定探究时间表等,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
结语
《礼记·中庸》中写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古人都知道准备的重要性。所以,在活动前我们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试一试的方法,进行活动前的各项准备。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孩子会不断地引发新的探究兴趣,这时老师就要对新的探究任务进行准备,把握孩子所生成探究内容中的核心价值,做到生成中有预设,预设中有生成,引发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将孩子的探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老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试一试吧!”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就更加的顺利,孩子的探究也更加的有效。让我们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时,更加重视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吧。
参考文献
[1]刘占兰 廖怡 《促进孩子老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
[2]Karen Worth Sharon Grollman 著 刘占兰 易凌云 陈琴译《蚯蚓的故事》
[3]陈琴 《儿童科学探究中的老师角色》 学前教育2008.2
[4]叶平枝 《 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审视关键经验的意义、内涵、特征》 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5]刘占兰 《关于科学探究的新视角》 学前教育2007.4
[6]王冬兰 《幼儿园科学教育总的科学性问题分析》 学前教育2009.6
论教师在探究性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