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在探究性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
【摘要】适合孩子的探究性活动是建立在让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基础之上的,为把握这种开放基础上的有效,在开展探究性活动前,教师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精心的准备,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亲历探究现场,亲历探究过程,才能正确把握孩子已有经验以及可生成的教育价值,为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以确保探究性活动充分、深入、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 探究性活动 准备 试一试
一、背景意义
探究性活动是指老师为孩子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让孩子在自然、自主的状态下,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活动。这种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孩子们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自主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高,让孩子们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所以这种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学前教育倡导的主流形式。但同时也因为探究性活动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随机性等特点,老师普遍发现在目标预设、过程组织中较难以掌控,虽然给孩子提供很多材料让孩子充分操作,也带孩子到实地进行充分考察,但孩子面对丰富的材料反而无从下手,来到实地反而专注于老师目标以外的事物,探究活动之后孩子们似乎并不像老师预想的那样有许多收获。面对这种疑惑,老师将探究性活动的过程重新进行了审视,我们发现,虽然探究性活动生成的成份较多,但还是有其主要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老师只要在尊重孩子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对活动目标、重点、难点进行充分预想、精心准备,预先筹划好每个细节,就能大致把握住探究性活动的价值,从而实现孩子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我们对探究活动之前的预想工作做了重点分析,发现这种事先的准备如果只是停留在老师的脑海里,还是会对探究活动的目标达成造成诸多影响,如对孩子经验了解上的肤浅,对材料投放上的偏差,对孩子探究过程的跟从等等,要改变这一现象,老师必须事先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孩子的角度对每个将探究的事物都看一看,做一做,形成“试一试才知道”的准备习惯,才能将这个活动中的关键经验、关键能力、关键情感准确无误地传递出来。在这样精心准备之后设计出来的探究性活动,才能在兼顾轻松愉快、主动开放的同时,达成深入、有效地探究经历。
为此,我们着重以促进孩子探究能力为出发点,对探究性活动开展前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实践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方法,为开展高质量的探究性活动做好铺垫。
二、准备方法
在探究性活动开展前,需要老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亲历探究过程,在试一试的过程中思考孩子会怎么看,孩子会怎么做,以做到既关注孩子,又把握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 带着孩子试一试,明确探究什么
探究性活动的主体是孩子,所以在进行活动前,老师可以带着孩子去试一试,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老师在试探孩子们会对什么特别有兴趣,哪些是他们已经有所了解,哪些又是缺乏的,这些信息虽然看似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体现。再带着孩子一起试一试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尝试后老师必须对孩子语言、行为背后反映出来的核心经验兴趣进行准确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到符号孩子需要的教育价值,才能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方向和切入点。
试着说一说,确立探究内容
语言是孩子最常用的表达思维的工具。在活动前老师可以让孩子对探究事物试着说一说,即围绕某一探究话题展开谈话或询问,此时不但可以从孩子的言语中了解大家的已有兴趣,分析已有兴趣的不同,还可以通过玄外之音来了解孩子对探究事物的关注点,最后确立探究的内容。特别要引起重视的就是,老师要时常关注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的非正式讨论,这种随机性的,漫谈性的言语交流,往往更广泛地反映出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地鼓励孩子阐明与分享他们的想法。这种方法也比较适用于和个别孩子的交流。
注意要点:在试着说一说的过程中,老师应给孩子自主、开放的空间,避免自己的观点给孩子造成唯一的定式。
例:在进行“我的蒜朋友”的探究性活动前,有孩子问“大蒜头是哪里来的?”“是呀,从哪里来的呢?”老师顺应孩子的问题继续讨论。有的孩子似乎有十足的把握:“从泥土里来。从小小的一点慢慢长大。”“从拔萝卜的洞洞里出来的。”有的孩子依据自己的逻辑开始想象:“从大蒜妈妈的肚子里来,大蒜妈妈的肚子里有很多小宝宝。”也有孩子则开始猜测:“从水里来。”“在河里的,一点点漂来的。”“从地下的洞洞里来的。”“从楼梯里出来的。”
虽然孩子对“大蒜哪里来”的回答参差不齐,有的知道从土里生长,多数是对来历充满了想象,但从讨论中孩子们那种专注的讨论状态可以看出这是个感兴趣的话题,大蒜的生长也是这个年龄段值得探究的命题,可以丰富孩子对自然物生长规律的经验,所以这个“大蒜哪里来”所引出的探究内容就可以确定为: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实践一下,看看究竟是洞里长出来、水里飘过来还是楼梯里出来,让孩子们能眼见为实。
试着画一画,确立核心目标
由于年龄特点,孩子们有时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符号语言就成为孩子们表达自己观点的另一种途径。活动前,老师可以就即将探究的事物为命题,让孩子试着画一画对这种概念的理解,老师再通过解读图画,从画面中了解孩子原有观点与经验,分析已有经验的差异,从而确定探究的核心目标。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但可以用图像直观呈现的问题,特别适用于不愿用语言表达的孩子,而且通过一个集体活动就可以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简单便捷。
注意要点:在试着画一画的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对孩子绘画技能好坏的评价。
例:进行关于“车位设计”的探究性活动前,老师为了了解孩子关于车位放置的已有经验,在区域里投放了图纸,请孩子们自己设计车位布局图。从设计好的图纸来看,只有宝宝在安排车位时留出了小小的通道,其余小朋友的车位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大部分孩子都觉得车辆紧挨着放置整齐,显得车库安排地特别有序、合理,而宝宝质疑大家的意见:“怎么路都没的?”车库组的小朋友指着车库里没停车的那片空地说:“难道这里不是路啊!”
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空间安排上的经验大部分都是从理想角度来考虑,而忽略了现实中必须给汽车留出行走通道的问题,只有一个孩子对现实中的车位安排是有考察经验的。这个“路都没”(车库的通道)的焦点矛盾,就作为老师思考目标时所聚焦的点,除了让孩子学会安排还要能“合理”安排,这个“合理”就是考虑现实因素基础上的统筹规划,这对孩子来说才是一个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新挑战。通过对车位设计图合理的分析之后,我们把核心目标确定为:车位排列的方法与通道大小、车位数量的关系。
试着玩一玩,确立生成方向
除了语言、符号,当面对颇感新奇的事物时,孩子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摸摸、看看、玩玩,这种丰富的肢体动作里往往也隐藏着许多反映孩子思想的信息。此时的老师不妨就带着孩子到探究环境中玩一玩,摸一摸,不用太聚焦目标,完全让孩子充分享受一种自发的快乐,而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第一反应,就是需要老师加以判断、归纳、总结,分析出来的未来生成的方向。这种现场的第一手资料相当宝贵。当需要了解探究环境、材料会和孩子的经验有哪些链接点时,就特别适合采用这种方法,而且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所以这种试着玩一玩的方法尤为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表达的所思所想就更为自然、全面与真实,老师对孩子的观察也能更为科学。
注意要点:在试着玩一玩的过程中,老师避免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干扰。
例:在进行“魔镜照照照”探究性活动前,为了了解孩子与镜子之间会产生哪些“火花”,我们带孩子到 “镜子迷宫”里游戏,很多孩子在凹镜前进行着自主的探索,一会用手来回摸着镜面:“这个镜子是陷下去的!”“对,它是凹进去的!”一会又饶有兴趣的在镜前进进退退,一会发现了身边的老师,纷纷邀请老师也来参与,大家簇拥着老师反复进进退退,“哈哈,好高啊!”“啊,老师的头都看不见了!”“快看,头又看得见了!”大家簇拥着老师反复进退了好多次…… 又有人发现:“我在屋顶上呢!““哈哈,我到天上去咯!”“我变的倒过来了,头都朝下了!”另外孩子也长时间仰着头,惊讶的用手指着头顶的镜子......
从林林总总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自己在镜子的变化很感兴趣,对不同的镜子中不同的成像也很感兴趣……而在探究活动中仅仅关注孩子们的“我发现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与孩子一起把“发现到的乐趣”进行一个归纳和整理,寻找未来可以生成的方式可以是镜子与成像之间的关系、夹角大小与成像数量的关系以及凹面镜凸面镜与成像的特点。
(二)带着问题试一试,明确怎么探究
在带着孩子玩一玩确定探究方向以后,还需要老师再带着问题去亲历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指孩子的问题,老师必须从孩子的视角亲手试一试,才能够了解到孩子思考这些科学概念的方式,才能了解到孩子可能会遭遇到的困扰,或者了解到孩子无法掌握的重心,从而帮助教师把握探究过程中的方法、重点与难点,使探究过程的指导更为明确,孩子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幼儿阶段的探究内容包括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类。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特征、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物质科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的科学。在对这两个领域的科学内容进行探究时,老师的准备工作是各有侧重点的。
生命科学探究前:试一试“孩子会怎么看”
生命科学以观察鲜活的生命为主,经常有许多老师预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所以老师要到探究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对自然状态中生物的原生态情况有充分了解,才能对后续探究的重点有所把握。
看出观察对象
实地考察时,老师假设自己仅有孩子的身高,蹲下来以孩子的视线去观察对象,设想从这个角度孩子大概会看到些什么?换一个角度孩子又会关注什么?这个对象能否全面呈现该物体的主要特征?哪个被观察物更适合让孩子亲身接触?从而找到在环境交互作用中能帮助孩子自我构建经验的适宜对象。
例如在探究植物“我们的树朋友”活动中,老师在孩子参观探究前,先对孩子园内的树木进行了实地观察,为了能使孩子对常青树和落叶树有更好的了解,我们需要确定一棵树作为我们的观察目标。我们考虑确定的目标物需要根据以下要求来挑选:
适合孩子观察的高度;
叶子的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比较明显,且变化的速度比较快;
叶子不是很脆弱,避免孩子拿在手上的时候碰碎,影响观察
论教师在探究性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