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三)
因此,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层次教学 ,我的做法是在布置同一类任务时,分为第一题为容易题、第二题为中档题、第三题为高难度题,要求大多数学生要完成中档题,少数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要完成高难度题,学习慢的学生必须完成容易题,事实上几乎没有学生只愿意做第一题,很多学生都尝试做第三题,这正是我要追求的效果。
四、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共生效应”和“完形压强效应” 。
“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共生效应”,发挥特长生的领头羊的作用,我在实践中,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情况后,按计算机水平高低结合,根据学生多少通常把全班学生分成10个左右的学习互助组。每组有6人左右,其中至少1名特长生,其余为名一般学生。要求他们在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帮助组内其他同学完成任务,做到不仅自己要学会,也要帮助其他成员学会,每节课下课前以小组的总评成绩来衡量每个成员的成绩。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体验成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完形压强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 当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善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付诸行动地去“填补”和“完善”,这种心理作用叫完形压强效应。
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对知识的讲解并不是越全越细越好,而要留有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仅有15分钟左右。我的习惯是每节课讲课从一般为10分钟左右,要精选核心内容和经典题目透彻讲解之,其余内容交给学生分组合作自学练习,刚开始时,学生会觉得有点困难,但是两三个月坚持下来,学生会学的很轻松,通过对学生的课后调查反馈,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错。
五、进行教学评价时可运用 “巴奴姆效应”和“同体效应”。
巴奴姆效应:心理学家巴奴姆做过一个实验: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其后,读者信件纷至沓来。他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结果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遥测准确。然而事实是寄出的评语竟是完全相同的内容:“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准确,因为人人都想被人赞赏。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我们可以从巴奴姆效应得到启示,不管每个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平时表现如何,其内心深处多少总会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表扬学生,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激发他们自信心。在上课时,我经常说这样的话:“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应用很广,我们每一个人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都会成为操作计算机的高手,大家不要埋没了自己计算机天赋。要努力去发现自己的特长……”学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了。
同体效应是指学生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是朋友。学生对朋友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与之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对教师教的课也就产生了兴趣。我采取的方法是尽可能地挤出时间与学生谈心,在谈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自己学习信息技术时的困惑,说出自己对教师和同学等的不满等等,然后教师自己根据他们的困惑调整自己教法,学生提出的建议老师能得到采纳,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成绩会更好!
实践证明,研究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心理效应,会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当然,心理学知识很广泛,心理效应还有很多,比如蝴蝶效应、马太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应用。只要我们遵循这些心理学规律,尽心尽力,研究探索,相信一定会创造出高中信息技术课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张庆林 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2008年
[4]《中小学信息技术》杂志 2008年
心理效应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