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二)
在信息获取渠道这个方面,信息技术课占有较大优势,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因特网来获取资料,当然,在此之前应该先教会学生们如何利用网络来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如百度等搜索引擎。当上课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从因特网上寻找问题答案,最后总结。比如在给学生讲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先让学生分组在组内进行讨论,在因特网上寻找资料,寻找到你所了解的各种计算机由什么组成?每一部分有些什么作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然后再每组派出一名或两名代表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当中,其它组的成员还可进行补充说明,实践证明,这种学生自我启发的方式比教师直接告之效果要好得多!
但是,这里应明确下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教师的每一节课,就好比一个工程项目,策划设计的合理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等都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活动展开。所以,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其次,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谋或顾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最终的求助对象应该是教师。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技能;在次,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所以,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最后,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或相关链接。教师应该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甘做人梯。
我经常登陆信息技术老师们的blog,好多老师抱怨一个问题:某些教学软件,比如Office,它不是为了教育而开发的,它的绝大部分的功能都是教学上用不上的。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的。然而不少的老师在教学中却死死抱住教材中所提到了这些功能去教,结果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教得也累。慢慢就让信息技术课淹死在这些无聊的功能之上了。若是引入的因特网的查询功能,让这些复杂的office操作变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唤起学生自觉上网查询的信息意识,这样也能在更新和应用知识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意识,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如果说素养和习惯联系起来,我觉得更应该与意识联系起来,那么信息技术中的信息素养就是一种信息技术意识,一种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来为自己服务的意识。
三、整理信息资料,吸收表达信息。
学生在各种类型的信息中,通过观察、聆听、阅读、触摸、收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就是信息整理的过程。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充分认识我们所需要查找的资料,找出最贴近的并整理出来。如用笔记录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或者直接保存在自己的学生机上;指导学生建立“资料文件夹”,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下载、保存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学会收藏自己感兴趣的网站与有用的网址。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能否把组织整理好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充分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个关键环节,是检验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最好体现。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懂你收集到的资料吗?并且把它运用到上课前设立的目标中,还可以谈谈你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讲授用word制作小报一课中,让学生查找一下网上的小报的版面,对比老师制作的小报,有什么不同,老师的小报是否可以变的更漂亮,可以加入颜色的搭配与版面的编排等等。
在二十一世纪,谁拥有的信息量大,谁能熟练地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信息意识的强弱,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企业、行业乃至社会的兴衰。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阵地,把握好这个主阵地,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科研都是很重要的。
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