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二)
④ 教育的网络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信息社会中学习者方便获取知识的要求。网上知识丰富而且新颖,使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也大大增加了学到的东西,特别是具有了较浓的课堂气氛的网络课程,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确实对课程起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在促进学习的同时,因特网上的其它内容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⑤ 网络的开放性
传统教育中,学生在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来进行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不但解决了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方便了很多成年人的学习,照顾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教育,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素养
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做出反映,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学术界提出“信息素养”而不是“信息素质”、“信息能力”来概括信息化社会对人类提出的要求,因为“素养”更加强调后天教育对处理能力的影响,含有从无到有的意味。
(一) 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Doyle在1992年则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二)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1.学校培养
首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利用课堂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第二课堂的作用。
其次,要营造信息环境,加强学校的信息氛围建设。校园内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对象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且除了教学时数之外,学校应千方百计为广大学生创造上机和上网的机会,让学生在网络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角。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开展计算机和网络上制作班级网页和个人网页,把班级和个人的资料放在网页上;在校园网上办电子刊物,办黑板报,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电子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利用电子邮件、公告板、讨论区等进行师生交流;甚至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利用网络建立联系,共同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学生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另外,要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上机和上网提供良好条件。
2.自我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社会中的公民要多动手实践,养成捕捉信息的习惯,在实践中积累,丰富自己的检索知识,培养竞争意识和及时占有信息的能力。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提高信息交流能力,拓宽获取与利用信息的途径。重视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精华,培养发现信息的敏感性。另外,注重创造性。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的互动影响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分布、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1.信息技术教育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第一: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能使学生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讲,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能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学习。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信息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寻找信息,并如何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作为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做出决策所需的信息。
第二:信息技术教育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指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指定成功的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它技术;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2.信息素养人让信息技术教育异彩纷呈
第一: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具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会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实行全方位教改,将会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必将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彻底变革现今的教育。
第二:掌握了信息技术,就能完成“有浅入深地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评价等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的总体要求。
展望新世纪,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为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这就需要大量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让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办事,做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各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主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2.章慧敏 傅德荣主编《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http://www.china-hr.com
3.刘向永 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思潮评介》 http://www.bjbys.net.cn
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