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另一组单纯的对称数(n),来找两者的关系。如表3:
Abs(i) 4 3 2 1 0 1 2 3 4
“*”的个数 1 3 5 7 9 7 5 3 1
n 1 2 3 4 5 4 3 2 1
这样可以看出,
“*”的个数 = 2 * n – 1 , n = 5 - Abs(i)
所以,“*”的个数式= 2 * (5 – Abs(i)) – 1
(12)完成程序: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1);
For j = 1 To 2 * (5 – Abs(i)) – 1
Print "*";
Next j
Next i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的任务是一道理解上比较困难的题目,如果只是教师讲解,教学效果一般,如果放手让学生摸索,很多学生会无功而返。而采用任务驱动互动策略,集全体师生的智慧,随时互通信息,相互提高,相互补充,寻求最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则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案例中,正是不断有学生提出方案,又不断有学生提出修正意见,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迈向解决问题的成功之岸。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是对以往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信息、情感的交流过程。
在任务驱动互动策略中,任务既是触发学生研究的动力,又是学生研究方向的引导。在本案例中,看似只研究了一个任务(打印菱形),但实际上,在第(4)、(7)、(8)等步骤中,教师又给出了一些小的任务,明确了研究的方向,为最终形成正确的程序思路奠定了基础。
在任务驱动互动策略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教师又不能过于引导。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进入误区而难以自拔;教师过分引导,又会阻碍学生的自主研究。所以,教师如何把握引导的“度”,是任务驱动互动策略成功运用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当学生的思路畅通时,教师只作信息的接收者和复述者。而当学生陷入很大的困境,或研究方向出现混乱时,教师才给出一点提示(如第(4)、(11)等步骤)。提示的情况视学生研究的情况而定,换句话说,学生的研究情况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种师生互动,既保证了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在本案例实施后,有学生并没有限于课堂上的结论,而是继续思考并向我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用内层For-next循环来控制“*”的个数也比较麻烦,而改用String()函数就简洁得多,他给出的程序是: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 + 1);String(2 * (5 - Abs(i)) - 1, "*")
Next i
这个程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如果不是用任务驱动互动策略进行教学,学生就只会限于教师所讲的内容,缺乏了主动思考,就不会有这样“超越教师”的效果。
文档调查互动策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信息技术教学中互动策略的实践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