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得与失(二)
三、中外历史信息技术教育的对比
在西方国家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一种推动力。比如说在美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运用粉笔和板擦等传统教学工具,还会运用电脑、试听器材以及各种各样的IT设备,将学习信息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术面前,并运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加工、制作教学信息。美国中学生的很多作业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像历史这样的社科类学科,是很受学校重视的,9——11年级的三学年中,学生每天都有历史课。如果不计科学类的选修课,历史课的学时差不多与“科学”类课程的总学时相等。学生必须在历史课上获得及格以上的学分才能毕业。很多公立高中一般是9年级开设“世界历史”,10-11年级开“美国历史”。历史课每周都有作业,平均2—3周一次考试。作业和考试每次都记分。学“古代希腊史”时,教师会让学生填写历史地图,其中涉及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和波希战争的路线、地点。学生只读课本的话是无法完成全部作业的。如柏拉图的出生地,每次战役的具体地点等,都是需要自己课后花时间查阅资料才能填上去的。这时,学生会独立完成,或是一些学生组成小组,利用网络强大的搜索信息功能,查阅、搜集、整理、加工所需要的信息,并最终完成电子报告,通过学校网页发布或发送到老师的电子邮箱。在学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中,除了一排排落满灰尘的书籍,还有大量的利用IT技术来进行学习的各种资料及各种视听材料,以及无数的计算机软件。在有的图书馆里,电脑甚至取代了书籍,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
中国的中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只是流于形式,在仅有的信息技术课之外,学生接触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有利条件的情况并不多。例如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方式。如果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实践,用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开拓自己的思维,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资料:1、沈健《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 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2
2、张谦等《国外教育信息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理论与现代化 1999 9
3、李爱武、柳晓春《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 高效图书馆工作 2002 4
4、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 现代教育技术 2002 3
简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得与失(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