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讲解“信息获取”时,我让学生完成一份以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电子演示文稿。给出任务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时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学生的热情很高。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比如幻灯片的制作、信息的浏览,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新技巧,比如信息的搜索技巧、信息的下载与保存,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就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在完成这个任务时该如何规划、该做什么、该学什么。
四、任务完成后,要回顾任务分析。
通常,学生通过任务分析把一个任务完成后,教师认为整个任务驱动的过程也就结束了,其实他们还忽略了回顾任务分析这一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一下之前的任务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任务分析,使得以后的分析更成熟。
回顾任务分析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回顾任务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任务的完成做一个总结。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清楚在任务分析时我们没有顾及的问题,可以补充任务分析的不足。其次,任务完成后,回顾任务分析也是让学生对任务的重新认识、重新理解。有些学生通过回顾也会擦出独立创新的火花。所以教师也要注重任务分析的回顾。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教师不去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信息资料,通过教师对任务的分析,或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任务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应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接合点,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更应通过任务分析这一“催化剂”,让任务驱动更具活力,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心德 徐钟庚 《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
2、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XX师范大学 2005年8月
3、郭芳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1月
4、加涅著,皮连生等译。 《教学设计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 1999年 第39~160页
5、皮连生主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第116-119页
任务分析——任务驱动的“催化剂”(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