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分析——任务驱动的“催化剂”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多教师常常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去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教学目标。然而,很多教师忽略了任务驱动中任务分析这一重要环节。本文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加强对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探讨,指出任务分析在任务驱动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任务分析是任务驱动的“催化剂”,它能更加优化任务驱动、提高驱动的效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任务分析 促进 任务驱动 效率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日渐增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尽力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任务。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利用任务驱动这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让学生自由地去完成学习、操作任务,而教师很少去讲解、指导、帮助。问其原因,教师认为这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应该让学生去多做,教师少讲或不讲,认为这是适应新课改,甚至有些评课的教师也会把这作为一个评课的标准。
其实这是对任务驱动的误解,学生的学习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促成的。任务驱动可以让学生更适应自主学习,然而,没有教师的指导、帮助,让学生孤立地完成任务,这样很容易使任务驱动失去驱动力,让学生迷失方向。所以说,笔者认为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应该注重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任务驱动的“催化剂”。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1]。
然而,在我们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任务驱动大多是这样的一个方式:教师在讲解了本节课的重点,演示了一些操作要点后,便开始采取任务驱动。教师会布置他的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等等,它们的内容可能会出现在学件中、学习网站中或者纸质的学案中,任由学生自己去看任务的描述内容或任务的帮助内容。这样没有教师的指导分析,会导致部分学生不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到任务上来,影响任务驱动的效率。有的学生即使能够完成任务,但真正理解任务的学生却不多。有的学生甚至会对布置的任务产生错误的认识,他们会按错误的认识操作下去,绕了弯路,直接影响任务驱动的顺利进行。这主要的原因就是任务驱动缺少任务分析这一环节。
那么,为什么说任务分析是任务驱动的“催化剂”呢?
1、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学设计科学化的一门重要技术。任务分析的目的是揭示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构成成分和层次关系,确定促使这些学习结果习得的教学条件,从而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2]。乔纳森甚至认为:“任务分析不论是被用于产生直接教学、作业支持或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它是教学设计中唯一最重要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更注重任务驱动中任务的设置,而忽略了任务分析的设计。所以,教师应该将任务分析放到教学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样任务驱动才有效率。
2、任务分析是正确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一个任务出示后,作为教者首先要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一个任务都包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对于旧知识点,通过任务分析有没有对学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对于新知识点、新的操作,通过任务分析,学生能够解决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能解决的要提供知识点,提供新的操作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去完成任务,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所以说,任务分析对任务驱动的正确实施很关键。
任务分析——任务驱动的“催化剂”(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