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评价准则的变革
【内容提要】 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更要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关键字】 信息技术学科 评价 准备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教师们从重新认识新时期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开始,逐步进入教学方式的潜心钻研、相互探讨及大胆尝试。随之而来的是相对应的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
课改之后,考试执行什么评价标准大概也是学生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伴随着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小学取消升学考试,改为就近入学;重点中学被取消,入学的名额开始逐步分配到各个初中;中考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考试成绩不再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而变成评价时的一个组成部分…… 透过这些改革,教育部门实际上向社会发出了明显的信号:学生的评价制度将逐步向课程改革倾斜。国家督学成尚荣说,“和课改的目标一致,新一轮的评价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依据成绩来论英雄。他认为,最终高考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将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
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机制也必将进行重大的改革,才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反思以往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状况,往往仅依赖于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然而为应付学业水平测试,往往是各校临考前加班加点补课,临时抱佛脚的问题几乎存在于每个高中。反之,平时的教学随意松懈,因为大家都心照不宣其实学业水平测试就靠最后那一个月。再加上学业水平测试的纪律远不能和高考相比,所以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往往变了味儿。
一、新课改下学生评价的界定。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其它方面的评价当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评价准则的变革(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