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媒介包围的信息世界里。大众传媒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本文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入手,通过与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青少年学习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尤其是被人们称之为“第四媒介”的网络,它作为新生媒介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相互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3.84亿网民中,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3亿人,占中国网民的31.8%,青少年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网民中的“主力军”。然而,网络媒介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无规则和无人监管,部分青少年上网无度,沉湎于游戏刺激,涉足不良网站,个别青少年走火入魔,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为当务之急。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普及让人们认识到需要具有新的解读能力才能正确理解电影传达的意义,在此背景下,英国学者最先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的概念经过演变,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媒介素养定义: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
我国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始于1997年,此后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得到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在网络这个新生媒体的冲击下,学生获得的信息呈几何级增长,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缺乏必要的媒介知识和批判意识,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不良影响。如何提高青少年正确认识媒介的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为当务之急。
根据Alexander Fedngente教授对全世界10个国家26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的调查,大家比较一致同意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与所有的传播媒介相关,并包括由各种技术传递的印刷文字、图表、以及声音、静止和运动的画面;使人们能够理解传播媒介以及他们的运行规则并获得利用媒介与他人交流的技巧;确保人们知道如何分析批判性思考并创造媒介文本;识别媒介文本的来源,他们的政治、社会、商业及文化取向和它们的整体含义;解读媒介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选择合适的媒介将他们自己的信息或故事传递给目标受众;既是媒介文本的“接受者”,还是媒介文本的“创造者”。简单的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
国外许多学者非常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其中,加拿大的John Pungent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十大目标:
(1)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而又具批判性和分辨力的听众
(2)向学生介绍各种媒介的历史发展情况
(3)讨论并辨析媒体的主要用途
(4)辨析各种不同媒体运用的技巧和语言
(5)辨析与媒体产品生产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