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强化学习活动的成效。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有很多,如FTP(文件传输)、共享文件夹以及电子学习档案袋或是网络日志等。过程性评价所借助的手段有平常作业的上交、日常学习行为的观察和形成性小测试等。过程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我国中小学校的学生评价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分三个方面:第一、必不可少的任务作品;第二、课堂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态度;第三、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却应该是反过来的,以往教师认为学生上交的任务作品应该是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而恰恰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形式内容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辩论会、知识竞赛、表演会等活动,都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不错手段,不同特长的学生,或口才好,或思维敏捷,或表现力强,或动手能力棒等都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其次是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最后才是呈现的作品内容。因为学生基础差异较大,不可以仅凭借最后作品的呈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要及时发现问题,提供矫正处方
学生操作过程的监控远比最终结果重要,也远比最终作业的收缴评判困难的多。尤其机房的教学环境不如教室紧张、集中,学生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信息迷航”多有发生。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尤其要注重课堂的全程监控。不仅监控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要监控课堂学习的认真、紧张度。笔者目前通常采用的是大屏幕投影滚动播放式监控,目的为约束少数学生易于偏离教学任务的行为;教师机循环自动监控结合学生辅导功能,旨在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疏漏与错误,并利用“学生辅导”给学生提出疑问,提供纠错思路,但并不给出纠错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做学生的肯定者
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或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它要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发展达到目标的程度。终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信息技术学科尤其少,一般是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一次,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最终评价是在高二时的省学业水平测试。
一是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肯定为主,不要只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总结性评价和准备性评价一样,同样要分层次,对于基础薄弱却获得合格成绩的学生就要称赞;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勉励;对于互助结对学习共同进步的学生要表扬嘉奖。
二是知识技能情感的完整呈现。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依据。这一点在我国当前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总结性评价中普遍被忽视,其表现为省学业水平测试结束,评分完毕,就意味着总结性评价结束,没有进行考试结果的分析,也不再有后续的学习课程。这样难免失去了学业水平测试的真正意义,也易导致扭曲了总结性评价的目的。
剖析多元评价的意义。
首先,评价的基本思想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评价准则的变革(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