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二)
上面我们说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我们在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语文教育学>>对于这两者的关系曾提出这样的教学原则“文道统一”即“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原则”在这里我们要认清、理解这一原则并且处理好这一关系否则可能会出现偏差,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上带来严重的影响与危害。
首先在理论上,如果把语文教学中 的思想教育等同于“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原则”,这就会把语文教学内容等同于“语文形式”等同“语文”,会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处理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把语文课当成了思想教育课而忽视语文作为一项学科教育有自己独立的形式和内容,也忽视它自身的特征和内部规律。再者思想教育也有自身独立的特点和规律,它与学科教育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依附于学科教育中,虽然语文活动与思想、人文等教育有关,思想教育离不开语言的运用,但不能将两者等同,毕竟“语文课的性质的核心永远是工具性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母语交际能力,再说,思想性原则是属于教育学范畴,对于任何学科教育活动都具有指导性作用。并非语文教学独有。而语文教学与其自身固有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包含关系,因此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思想表现而随时进行的思想训导很有必要但它不是语文教学本身,所以在理论上要分清语文教学上固有的思想性教育和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统一原则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统一。
其次、如果在理论上出现理解失误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性教育的实践上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例如一些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不是任意提高文章的思想主题,便是在分析课文后硬是加上一个思想教育的尾巴,导致的结果不是牵强附会,就是油水分层、风牛马不相及,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认识素养的提高,严重破坏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另外在作文课教学实践中,本来一篇写人记事的好作文,在结尾偏要来一段与作文作风马牛不相及的表决心话,似乎不写向先进人物学习的决心或不作一番讨论就是文不对题,思想觉悟不高。这样让语文失去了语文意味导致少慢差费、画蛇添足。这样空泛的思想政治说教和人文说教也就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也起不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陶染的实效,从而达不到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摆正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位置,不能生硬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否则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三、如何开展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摆正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两者的关系后,我们再来谈谈如何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我私下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选取一些文质兼美思想主题鲜明,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熏陶,受到陶染,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好文章来让学生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文章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最优秀文化成果,文明成果,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竖立为中华民族的志向而努力读书的远大理想。我们的课本里收集了很多有关这些方面的优秀例文。如在《散步》一文中 体现出了中年人身上那种使命感,他们身上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热爱生命》一文则体现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让人体会生命的本质在于死,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不断地充实自己,让生命过得充实,丰盈,使自己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誰是最可爱的人》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们那种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吾家有女初长成》一文中体现了要尊重自由发展,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特点;《斑羚飞渡》一文中那在危难之中老斑羚那种为了使种群得以生存延续下去而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同时摆在世人面前的是保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问题;再如《鹤群舞空》一文中鹤群那种战胜种种困难,战胜强敌,万众一心的互助、团结精神等等。这些课文都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感染,领悟、体会、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团结精神,人格美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历史责任问题。领会其中的奥妙,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结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及初步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观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完美人格。
在指导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课文的思想主题,尽力做到披文入情。但在阅读教学中只能适当的插入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吸收,潜移默化,而不能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更不能主观臆造,生搬硬套的把思想教育强加进去。只能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文中吸收先进的文化成果及积极健康信息,学会鉴赏评价,懂得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要观点,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审美能力,明白是非能力,懂得扬弃,从而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从而既能够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本人曾做过一些尝试,效果较为明显。如在教学《散步》一文的过程中,我不急于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先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大多数家庭都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中谈起,在自己与长辈发生矛盾时,自己怎么办,如何处理,态度如何。在学生畅所欲言后,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看看自己所经历的事与文中是否一样,由于学生所讲的与课文的大致相同很容易产生共鸣,稍点拨一下,学生就能明白在产生矛盾时应处理好与长辈的关系,再讨文档中爸爸的地位,这样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而且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增加了责任感问题。又如在教《鹤群舞空》时,我在课前讲了一个有关于团队力量大故事,准备了大把木根让同学一个一个上去他们把一把木根同时折断,没有誰能做到,然后把这些本棍分到他们每个人手中,很快就折断了,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团结就是力量,然后阅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能体会鹤群那种互助、团结战胜困难和强敌的团队精神,从而让学生更体会团结的力量精神实质。从而对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以至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思想教育,一举两得。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