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处理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必要性 可行性
绪论
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人们都重视思想教育。把它放在一个独立的学科范畴,割裂它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我私下认为,要进行思想教育单单的靠思想政治课是仅仅不够的,它还必须贯穿、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去,而语文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母语,它更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不过有些人如果把握不好,可能看不到,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有可能会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两者等同起来,造成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在实践操作中出现失误,在处理上会造成本末倒置,不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下面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个人浅薄的认识及做法,以便商榷求教于方家。
一、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提出;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素质和公民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现代教育开展的是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素质,而要提高素质就必须从中小学阶段培养,于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刚要》里提出了培养目标,对新型公民形象进行刻画和描述: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等,同时高中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也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主义、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纪的开放意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等等。
我们把上面的归纳一下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公民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素质:(一)、公民意识;(二)、价值观;(三)、社会责任感;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五)、良好是心理素质;(六)、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其一。
第二、当今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中学生、大学生人格扭曲现象。他们在文化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在同龄人中可以说出类拔萃佼佼者,但由于在学习中没有注意思想教育的培养造成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较低,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容易走极端,乃至人格扭曲。如云南大学发生的重大杀人事件中的主犯马加爵等等都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人格不健全。因此他们不是自杀,就是利用高科技犯罪,危害社会。所以从这些现象反思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只重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思想心理素质培养还很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教育的培养。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思想素质,要想克服当前社会上这种不良的现象和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爱国主义,培养健全人格实现教育目标,必须把全民的思想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渗透入各个学科的教育之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教育课是最重要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其实还有许多方式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例如可以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和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在各个学科当中语文课教学是比较适宜进行思想教育的。因为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吸收、消化,而且运用到实践中去。语文课本里收集了很多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有的课文体现爱国主义,有的课文体现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有的课文体现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的则体现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有的课文注重人格培养、理想教育而我们的课本本身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及光荣全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可行的,而且是渐进的和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写作中得到煅炼和熏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