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学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材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具其法、各显其能。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可促使教法出现分项而立的专一性,促使笼统的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3.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向过程化、弹性化、综合化转换
3.3.1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实际上,考试并不能全面地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充其量只能检查和评定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很难反映态度、兴趣、能力的发展水平,而这些又正是学习质量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认为:在考试评价方法上,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注重个体差异和态度在体育过程中的变化,采用绝对评价指标与弹性评价指标结合的评分方法。所谓绝对评价指标就是按照考试内容的要求、标准所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成绩评定,弹性评价指标则是指以考试内容要求,标准为基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与个人的努力程度及进步状况、学习态度(出勤参与)等进行成绩增长、体质健康指标增长幅度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平等接受健康体育教育的权利和在不同起点上感受到“成功体育的呼唤”,从而树立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3.3.2合理选择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不是内容越多越好,①每学期的考核项目数要适中(一般2-4项,其中一项为身体素质测评)考核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实际,要让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达到基本要求,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②尽可能把能够反映学生多项能力的项目作为考核内容。如:球类的两人练习的项目,既能放映学生掌握技术情况,又能反映学生团结协作情况,像排球的对传或对垫等,又如,定向越野,既能放映学生的长跑耐力能力,又能反映学生智力的开发。
3.3.3考核方法与评分力求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结合
确定考核与评分方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把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结合起来,在简便易行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其科学性。各种运动能力,技评项目的测试次数不宜重复或过多,计算总评成绩应适当降低体能(达标)的比重,适当加大技评和学习态度的比重,通过游戏或有趣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提高运动能力,以减轻学生沉重的思想负担。
建立学习进步奖励制度,对体育基础较差、学习积极努力且进步幅度较大学生进行适当奖励等方法,使基础较差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能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在时间允许下可多给学生补测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练习提高体育与健康水平。
制定评分标准应从实际出发,要以学生体育能力基础为依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制。要使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及格标准以上。
3.3.4体育课考核内容评估体系
根据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体育考核评估体系对照表
年级 体育课(技能) 理论成绩 体质健康标准 学习态度
1-2年级 50% 10% 25% 15%
3-4年级 以体质健康标准为评定方法 ,其中游泳、武术为必考项目,游泳男生必须游100米以上,女生游50米以上为合格,但不限时间和泳式。
3.4课内外一体化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必然延伸,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主锻炼的能力,建立课内外紧密结合,以课堂带课外,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体育,无疑将促进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的优化,使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将给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真正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课外成为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课堂。有教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了体育课的时空延伸,改革校内体育竞赛制度使体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课外体育三条管理路线:
团委、体育部——团总支、选修课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
校学生会体育部——学生单项运动协会——学生裁判员实现学生自我指导管理系统,
系学生会干部——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
允许校、系体育部、单项运动协会,在承办比赛中向校内外经济实体申请经费或器材赞助,竞赛期间可在场地旁设立商品点、咨询点、广告牌等。
4结语
高校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创建,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及广大学生的需要,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建立了身、心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饿课程结构,横跨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涉及了操作、认识、情感、行为等领域,兼容基础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更有利于每个学生健康意识的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保证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的落实。 该课程体系的具体量化指标如:各教材的时数分配,时间安排,各项考核标准规定等,尚需我们进一步研制与实验,不断克服缺点和不利因素,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上海体院学报,2000.2
[2]胡永南等.观念更新是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建构的关键[J].成都体育学报,2001.3
[3]黎莎等.创建我国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构想[J].成都体育学报,2000.6
[4]忘璋等.构建高校体育新体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5
[5]体育与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校健康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