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探讨(二)
一个高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特色人才,走特色办学之路,才能步入快速健康循序渐进的发展轨道。要培养特色人才就要走特色办学之路,高等教育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其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形成各自的特色,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培养专门有特色的人才。高校属于上层建筑,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办。但作为一个高校的管理者决策者一定要把教育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是有特长、有特色成为社会可用之才、能用之才。坚持培养特色人才走特色办学之路,是一个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市场的永恒性原则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高校的特色是培养特色人才的关键,因此高校就必须要了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的状况,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要与此相适应,并了解国内其他高校的发展状况,着力培养并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抓战略研究,突出重点,以局部带动全局,这是大学成功的途径,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三、如何形成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创新、实践、积淀、提炼和发展的过程。高校也普遍反映,办学特色的挖掘和提炼并非易事,不是总结出来的特色不够鲜明,失之于一般,就是得不到广泛的认可。因此,提炼办学特色关键是定位好几个要素。
1.正确的办学目标和角色定位是特色办学的前提
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而且拥有世界最好、最有特色的大学,美国高校之所以运作如此成功,源于美国办学者强烈的角色定位意识,他们格外重视自己独特的办学追求,并强调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所高校只有拥有准确的办学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紧抓目标,突出重点,自然能形成办学特色。当前,高校发展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学校盲目追求大而全、搞升格、上学位点,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办学模式的趋同。有些大学在办学层次上存在明显的攀高现象,不顾地方情况和自身的办学实力盲目提升办学层次,专科变学院,学院变大学,教学型大学想变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又想变为研究型大学。许多具体的评价指标,不是一般地方高校在短时期内所能具备的。社会对各种各样的人才要求和规律也不一样,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类型和规模也要有所不同。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冲击与挑战的前景下,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2.明确的指导和科学的规划是特色办学的先导
国家的社会制度、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在高层次影响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大学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中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之间存在的最大区别。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做好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发展规划,是学校当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科学规划能产生动力,科学规划能认准目标。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首先要在思想上认清制定规划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学校发展的依据和导向,将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各方面实际工作。
3.根据市场调研加强学科建设是特色办学的基础
市场调研是特色办学的基础,调研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态势;同类学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纵横比较找出学校自身的优势。在综合分析上述情况的基础上,或按社会急需的人才确立培养目标;或按学科的前沿走向设置新型专业;或按拾遗补漏的原则开设种类课程;或按扬长避短的思路调整教育结构,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4.以人为本、以质取胜是特色办学的保证
培养有特色的学生,首先在教育观念上要坚信学生人人有才、才各有异;在教育实际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其次是培养面向基层,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加强英语、计算机、汉语、数学四种基础学科教学;针对创业人才增加法律、会计等知识教学,为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一所学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人才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的办学模式,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办学特色,走个性化发展之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取胜,走特色发展之路。
关于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思考.丛晶,赵毅彬,姜宝荣,谭业军.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年第6期
关于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探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