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课例研究(三)
师:接下来同学们对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按心中拟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时可参照课本上的探究活动。
讲台上放着一杯醋(附滴管一支)、一杯蔗糖水(附滴管一支)。
各小组按照各自的研究方案到讲台上各取所需,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10分钟过去了,各小组实验基本结束。
各个小组先派一位代表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再进行互相评价,最后师生共同得出蜗牛的外部结构名称,归纳出蜗牛的各项感觉功能。
四、《观察蜗牛》案例分析与评价
(一)教学预设应科学、合理、有效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我们的“预设”要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观察蜗牛》一课的引入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人性化的提醒—不要搞砸蜗牛的情绪,再引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观察蜗牛,最后抛出关键问题—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你想研究什么问题?要让蜗牛死有所值。这样的课堂引入技巧独特,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预设的一个个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和探究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也为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奠定了学习基础。但引入时预设问题的顺序不合理,当教师讲到“我们应该先了解蜗牛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时,就可以把“观察蜗牛应按怎样的顺序描述”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谈谈“想研究关于蜗牛的什么问题”,这样的预设顺序就很自然、合理。
预设的目标要明确、合理。教师对自身预设活动目标要深入理解,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根据过程的再展开设定过程性目标并及时对目标进行进行选择与协调。如案例中教师口头布置观察和探究任务,绝大多数学生实验时只顾着盲目观察,忘记拟定实验方案了。这就是因为预设的目标不明确,预设的方法不合理,导致学生的操作漫无目的。基于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控能力较差的情况,教师应该在口头布置观察和探究任务的同时,向每一小组发一张实验报告单(要求实验时完成),并且板书提醒这两个实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避免出现实验的无序、混乱。
探究实验报告单
尝试探究的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实验方案:
。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交流与评价:
。
可见提高了“预设”的水平,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也就提高了课堂“生成”的能力,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预设必须细腻,必须科学、合理、有效。
(二)精心的预设是“满园春色”,精彩的生成便如“红杏出墙”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开放、互动、创新的统一,师生是一条船上的舵手和水手,但此去前进的方向是未知世界的旅程,多元而有界。师生都渴望发现意外的通道却不强求遵循固定的路线。而只有源于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柳暗花明的精彩生成。
在《观察蜗牛》一课中,学生经过七分钟的观察、讨论后,教师提问“想研究蜗牛有没有视觉,需要强光刺激,那应该怎么做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用太阳光照射”、“用手电筒的光线照射”、“让蜗牛的一半身体在被书本挡住光线的阴暗处,另一半身体在明亮处”、“用放大镜聚焦,会聚太阳光,再用强光去刺激蜗牛的长触角”等多种方法。当教师再次提问“如何探究蜗牛有否听觉呢?”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立即提出“在安静的环境中突然用力击掌一次”、“击掌多次”、“应多做几次实验,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击掌的位置应和蜗牛保持一段距离”等多种方法。教师及时肯定、表扬了学生,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最后师生共同得出了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案。正是这短短的几分钟,学生深刻领悟了多次实验可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也亲身体验了生成的快乐。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课例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