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课例研究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在课堂上教师应灵敏地捕捉到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本文针对《观察蜗牛》一课的案例呈现,分别从教学预设应科学、合理、有效;精心的预设是“满园春色”,精彩的生成便如“红杏出墙”; 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使广大初中科学教师深刻地领悟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预设 动态生成 教学机智 课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位教师在上《人的性状差异》一课中,当组织“观察人的指纹”活动时,老师发现忘了通知学生带印泥,无法用印泥去取指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问学生能否用身边的器材将自己的指纹取下来。没想到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文具,有的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地上的灰尘纷纷成功地取下了自己的指纹……这原本是一次课堂危机,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却成为了课堂的一大亮点。虽然指印的效果不如印泥来得漂亮、清晰,但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极度亢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可见,课堂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教学需要预设。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本身都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一个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这些教学活动的完成。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教学预设只反映一个思路,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预设”不同于“教案”,应突出的是预设明确的方向、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环节。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2、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预设和动态生成。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预设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尽可能多地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真正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而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上也就少了亮点和令人砰然心动之处。因此,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而生成是预设的发展与升华。
3、一些科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正走入误区。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科学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理论没能付诸于课堂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致使教师在教学反思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理性剖析自己的教学预设是否合理,而是埋怨学生基础差。而当课堂生成性资源出现时又不能显示出足够的智慧,于是又怪学生如何如何不配合,这样的反思已走入了误区,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提高。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课例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