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课例研究(四)
倘若我们精心的预设是“满园春色”,那么精彩的生成便如“红杏出墙”。这一支或几支红杏,关也关不住,延伸到墙外,但根系在墙内,多元而有界。
(三)让生成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
在《观察蜗牛》一课中,学生提出“用放大镜聚焦,会聚太阳光,再用强光去刺激蜗牛的长触角”来探究蜗牛有否视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遗憾的是,教师对这个生成的错误资源并没有及时分析、判断,学生就认为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当然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
当时如果教师追问学生:“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线,焦点上的温度有多高?对蜗牛做这样的实验合适吗?”学生就会去仔细考虑此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其实在冬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用直径10cm 的凸透镜来聚焦,焦点温度就可达到200℃左右。这么高的温度对蜗牛的触角乃至整只蜗牛都有极大的伤害。由于教师的这个疏忽,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压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无论学生的探究有无结果,教师都要因势利导,搭建生成的平台。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就是教学的生成效果。这里生成的不仅有关于知识的认识,还有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探究创新的情感和意志。
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四)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有机渗透生命教育
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以及学生资源不断运用教学机智,将课堂升华为学生精神发展的过程。在《观察蜗牛》一课教师拟人化的开场白—“请不要搞砸蜗牛的情绪”当中,教师对小动物蜗牛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很自然地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对蜗牛充满热切的关怀,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也促进了学生精神的健康发展。
但在下课后,教师和全体学生离开沾满醋味的蜗牛扬长而去,如此做法就毫无“人情味”可言。实验结束后,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蜗牛在这堂课上作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要离开教室了,而蜗牛仍处在它不喜欢的有酸醋刺激的实验桌上。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开始积极的讨论、交流,得出善待蜗牛的处理方案。(提示:蜗牛可用清水冲洗后放回大自然;污染的桌子和玻璃板可用干净的湿布擦洗干净)这样做教师是用行动诠释了生命教育的真正涵义,而不是停留在语言上。可喜的是,学生在善待蜗牛的实践中深深地体验了生命的平等性,动物和人的生命同样可贵;同时也使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生命意识,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五、结语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迎来“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无意插柳”的岸柳成荫!
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参考文献】:
[1]朱清时.《科学》.7年级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2002(10)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课例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