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不曾预约——谈化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三)
在这一知识块教师本打算直接分析原因,结果学生却提出:“老师,要怎么样才能比较持久地看到白色沉淀呢,如何改进实验?”。这本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任务范围,如果要实验探究势必影响本节课的进度,但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亚铁盐的性质,教师迅速变更了教学环节。但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改进制取Fe(OH)2的实验,不加引导,多数学生是完成不了的,如果教师将整个过程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就只有接受,用不着自己去研究学习。为此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问题引出课题。刚才我们按教材上的方法制Fe(OH)2,同学们观察到白色沉淀了吗?学生回答:“不明显”。“那么,你们有办法改进这个实验吗”?
2、教师启发引导,找出不易观察到白色沉淀的原因。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不能观察到白色沉淀?学生回答:“可能是氧气把Fe(OH)2白色沉淀氧化了”。教师答:“对,要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就要想法除去溶液中的氧气”。
3、学生设计方案。
原理:①利用H2排除空气——自然避免了溶液与空气的接触。
②使用NaOH固体——减少了中间过程,从而减少了空气被带入的机会去掉了胶头滴管,避免了因滴管操作而挤入空气。
操作——①利用H2将I中生成的FeCl2溶液压入Ⅱ中(图1)
②利用医用注射器——吸取溶液排除空气(图2)
③利用电解原理——产生的Fe2+和碱溶液不与空气接触(图3)
4、课堂练习: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第33题【Fe(OH)2的制备】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教师原先的预设,打乱了原先的教学程序,但是这样的教学环节的及时增补,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生成带来新的可能。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任务适时的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师是无法根据预设教学内容在四十分钟内完成,预先设想的每个问题都可能因学生的意外思想而无法控制。为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要取消预设的讨论框架,采取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自由推测与提问,根据学生的推测和提出生成的问题相互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知识的应用领域。因为有学生作为主角的参与,才会有学生对问题认识的逐渐丰富,课堂也就成了学生交流智慧的空间;因为及时捕捉学情,才更能造就一番精彩;因为打破预设,学生成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者、精神过程的演绎者、自我教育的反思者。
化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化学实验又具有不可预设性,教师精心的预设一旦遇到实验做失败了,那么教师之前所有的设计可能都会无用武之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又应该如何来面对尴尬呢?
三、调节预设,机智生成
【教学片段三】一位教师在演示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出现了大量黑烟。学生顿时表现出惊奇不解。因为教材上明确指出钠与氯气燃烧出现的是应该是大量的白烟。教师也马上意识到实验做失败了。怎么办呢?
教师:黑烟的产生似乎不正常的。我们来推断一下钠与Cl2反应的产物应当是什么? (生:是NaCl。)
教师:根据理论来讲,这个反应应当产生什么现象呢?
学生:金属钠燃烧,产生白烟。可是黑烟是从哪儿来呢?
教师:大家可想一想,金属钠是如何保存的,再分析实验中出现黑烟的原因。
学生:金属钠是保存在煤油中的,刚才老师取用的金属钠表面沾有不少煤油,在反应中煤油也燃烧,就出现了黑烟。
教师:非常正确!正是由于我的疏忽,在取出金属钠后没有将表面的煤油用滤纸擦干,才出现了“黑烟事故”,煤油燃烧产生的黑烟干扰了反应中生成的氯化钠的白烟。我再做一遍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并且和刚才的实验对比。
教师在重做实验时,认真用滤纸擦干钠表面的煤油,钠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学生对钠的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师也化解了尴尬,促成了课堂的精彩。
精彩,不曾预约——谈化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