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现象或问题。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的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在出现教学意外后不知所措,自己心中没底,故意掩盖发生事实,篡改实验数据,这样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教学意外直接转化为教学事故。而事实上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和活动说不定其价值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它可能就是枝外生花疏影横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利用好了也许更能妙手生花,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如一位教师在准备NaOH溶液和AlCl3溶液反应实验时,产生白色沉淀后再加入盐酸,发现最后沉淀不是澄清的,而是乳白色的胶状(白色沉淀完全溶解)。但他并没有将实验失败归咎于药品变质了,而是让学生通过仔细分析,找出其中原因,即:氢氧化钠和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SiO2+2NaOH→Na2SiO3 + H2O)硅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硅酸沉淀,(Na2SiO3 + 2HCl→H2SiO3↓+2NaCl),这样既化解了尴尬,解决了教学内容,又巩固了已有的旧知识。
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成为自己教学服务的资源。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在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中,有两句流行语:“未曾预约的精彩”和“无法预约的精彩”,似乎生成有不可预约性。于是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以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殊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教师有必要对教学结果了如指掌,对过程更要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导”,特别是引导的方法,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这样在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不至于望洋兴叹、手足无措,甚至听之任之、方寸大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备的是弹性化教案,重在设计教学过程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要相辅相承,水到渠成。而不刻意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非预设的课堂才让学生思绪飞扬,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其次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在细节稍纵即逝时,抓住精彩的瞬间。这是需要长时间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的。教师要善于倾听,不断更新观念,舍得放弃自己的权威,舍得让学生说。学生会说了,学生得到发展了,才是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教师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真正了解学生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能想到这些,即便是说错了,也可以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们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进。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程序,冷静对待,巧抓生成契机,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留住不曾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孟兆山.没有预设的生成[J].内蒙古教育.2005(8)
[2] 方云凯.谈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3] 王庆念.预设为了生成的有效——谈课程生成理念下的备课的改进策略[J].江苏教育.2004(4B)
[4] 焦肖燕.直面课堂中非预设生成——化尴尬为精彩[J]. 化学教学.2005(3)
[5] 李凤.刘柳.谈化学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利用 [J].化学教育.2004(4)
精彩,不曾预约——谈化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