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的田径教学方法构建,决非是对传统方法的全盘否定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对传统方法,一方面是剔除其糟粕,另一方面是继承和发展其精华。尤其是在学习动作技术时离不开动作示范、指导纠正、模仿纠正等方法,最好配合一些生动直观的辅助手段。如:学习投垒球快速挥臂这个动作要领时,配合学生非常喜欢的打纸炮游戏。学生就会在无意强调之中、自然而然的提高挥臂的速度。总之,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法,田径教学也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3、“新课标”下田径教学的评价策略
传统田径教学评价方式的格式化,也是造成田径教学过于竞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传统的田径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往往采用齐步走,一个目标,统一要求的评价方法,因此使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高要求下不敢参与、不敢尝试、羞于出手,成了教学中的看客。所以我们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关注差异,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运用发展性的评价,鼓励身体素质差学生超越自己;激励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进一步超越自己。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改变以往的统一评价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进步幅度评价标准。由于田径运动是一项受个人先天素质影响比较大的项目。如果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单纯的采用一个标准,那么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会因为很轻易的获得一个好的评价,而始终怀着一种优越感,就会缺少继续努力的动力和积极性;而暂时处于教低层次的学生会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成为体育活动的局外人。“新课标”中以对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目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淡化竞技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参与态度、进步幅度的评价。可以尝试着把进步幅度、课堂表现纳入到评价中,这样即使那些暂时由于素质差,而成绩比较低的同学,如果进步幅度大,最终成绩也不会差。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田径教学要能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规范的、单一的以竞技为主的教学形式。探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切实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起作用的田径教学,使学校的田径教学能够体现出健身性、知识性、技能性、娱乐性、并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自主的,自律的,负责的和创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黄美雄.对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的探讨
[2]韩英灵.对新课标下田径教学的思考.体育教学,2004(5):4-5.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对田径教学兴趣(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