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分析与讨论
3.1模块选择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为模块选择制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模块选项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是基于学习模块的选择性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项目,以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因此,选择制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模块教学的重要保障。
3.1.1 教材内容的选择性
新课程标准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了若干个活动建议和内容建议,而不是规定,这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余地。这也说明,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就行。以运动技能领域水平的一个目标为例:“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动作中的技、战术”。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篮、排、足、乒、羽毛球等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教学,一项运动中究竟教什么技、战术,也由教师和学生来定。
3.1.2 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中也提到,在高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可按年级分专项班进行上课,也可打破年级界限,按学生实际的水平层次进行分组等形式。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学实施模块选择制教学模式已在体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中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3.1.3技能发展的可替换性
任何知识体系或技能体系均存在着逻辑和并列关系。在知识体系中,逻辑关系是主要的,如代数中的一元方程和二元方程说明是以逻辑为主的关系。而技艺类课程就不然,虽然基本技能和高难技术之间反映了技能的逻辑关系,但是,动作和动作之间在其实现的功能方面是可以替代的,项目与项目之间也是可以替代的,这种替代并不是指技能之间可以替代,排球技能不能替代篮球技能,但排球和篮球技能所实现的功能是可以替代的,完全可以学习一种而舍弃另一种。
3.1.4身体发展的非同步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年级的学生的智商相差不大,但学生的身体素质受遗传、生活条件、早期训练的制约,其个体差异明显高于智商差别。初中学生体能好的可以到高中去上课也能适应,而初中学生到高中听数学课就根本听不懂。这种非同步发展的趋向说明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学习统一动作或项目是不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需要。
3.2模块选择制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3.2.1 以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为出发点
所谓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概念,它包含着决定一个人学习情况的内部条件(兴趣、爱好、技能条件、身体差异)和外部条件(教师水平、教学条件 、场地设施等)的同一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即教和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要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3.2.2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要既具体又明确,既恰当又体现主体性,要把学法指导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上来考虑;要充分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并以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技术能力为基础,来获取更多知识,形成新的技能,发展身体。在进行学法指导设计时,首先是要分析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时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其原因;其二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要优先考虑学生想怎样学;学生愿意怎样学;学生能怎样学;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基础怎样;教师在什么环节、什么时间点拨等等;其三是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自主地交流、质疑、探究,促成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技能、技巧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其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自练能力。在学生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其五,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教师可以先教骨干学生,再让他们教其他学生,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3.2.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体育课实施模块选择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