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环节组成上的不同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而集体教学中又区域性游戏为主,课堂基本就是自由“玩”。但在小学阶段,一堂完整的体育课一般都是由“三段式”或者“四段式”组成,在一个课时中包含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四个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在内容上、时间上、目标上也都有各自的要求与特点。
2.队列队形上的不同
幼儿队列都是以“纵队”出现,且经常是拉着别人的衣服或者是手的,而小学阶段不仅有纵队,也有横队,队列还要求学生独立行走或者站立,且在课堂各个环节的过渡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进行队伍的调动,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变化成不同的队列队形。
3.活动场地的不同
幼儿园体育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教师指定的区域不受限制的自由游戏。小学阶段教师则会根据教学的内容、器材的使用、学生的分组等情况,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场地,规划学生的活动范围,个体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
(四)教师角色的不同
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教师仅仅是以管理者的身份管理着幼儿的安全。小学阶段,体育教师不仅是管理者,还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评价者,他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父母、朋友、同伴等多种角色。
(五)学习评价上的不同
在幼儿园,教师对学生一堂课“玩”下来几乎没有评价。而在小学,教师要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分析显示,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在时间、内容、组织形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现象,也就意识到幼儿进入小学后,不可避免地会在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等各方面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用合理的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些不适应现象引发的教学问题是一年级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职责所在。
三、由上述对比带来的问题思考
为了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幼小衔接,根据课程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新学期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做好准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打好基础。做好衔接工作,在学期前1-2个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对教材出现有层次性,由易到难,让学生能够适应
队列队形由简单的各个面的转法过渡到集体的队形调动,再到行进间的队伍改变;跑的教学由跑直线过渡到跑道跑(直道、弯道的结合);投掷,技巧等方面从方法的初步掌握进而设定一定的目标,在学生知晓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动作的掌握与巩固。
(二)教学组织以游戏为主,慢慢转移到各种形式的组织
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充分运用一年级新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在新、奇、变的教学中提高技能。
(三)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一定的坡度
由于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学生的能力各不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灵活组织教学,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教育资源,互帮互学。在学生达到最近目标时,提出稍高要求,同时也在该生的能力范围内,体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后实现目标,体验成功喜悦。
(四)教学评价启智而真实,适合新生生理、心理特点
一年级新生几乎没有运动技能储备,而且心理发展也不成熟,评价时应注重运用鼓励和导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灌输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意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新生体育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