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新生体育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六)
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一般不善于动手或动脑,当教师提出问题或做完示范后,他们总习惯性地问别人。针对此情况,教师应故意在教学中设疑,用疑问式和反问式激励性语言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如作示范时可先不讲述要领,而是先让学生看,然后再请学生提问,说说有什么不懂、需要注意哪些,再请学生边看边听,再提出既看不懂也听不懂的问题。这其中教师可适时地提问,但提的问题一定要有多个答案,因为多个答案有利于依赖性学生展开丰富联想。
当教师看到依赖性幼儿开始思考了,应立刻运用反问式激励性语言:“老师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错了也没关系,能大胆示范(或回答)就是一大进步,你说是吗?”当学生示范(或讲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则可运用疑问式激励性语言:“你发现老师欣赏你的目光吗?”当看到学生充满自信的目光时,教师再次运用反问式的疑问句:“看到你流畅的示范(听你那流畅的发言),老师好开心,如果再主动些,你一定会成为同伴的榜样、老师的骄傲!你说是吗?”
(4)抗挫能力较差的小学生适宜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学生心理一般比较脆弱,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挫折时易放弃努力、易将兴趣转移。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多采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让他们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中获取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挑战。
如一年级一班有位学生就是这个类型,当同学赶上她或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她就哭泣退缩。记得在一次五十米比赛中,她摔了一跤,跑到了最后一名。看着教师走过来,她头都不敢抬。教师悄悄在她身旁蹲下来建议说:“再跑一次,好吗?”,于是教师特意安排了几名女同学和她一起比,结果她跑了第四,顿时有了信心。
(四)教学评价上的处理
1.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激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学中,教师示范后,有些同学想尝试而又不敢尝试,教师给予触发性的鼓励:“XXX,你可以先试着做做看”。当看到学生的动作正确后,教师适时给予充分肯定“XXX,你做得多好呀!真象一名小运动员了!”。对于动作做得欠佳的学生,教师提示性地说:“XXX,你做得不错,如果手再抬高点,就和标准动作一样了!”。而对于动作错误的学生,教师则话锋一转:“XXX同学虽然还没有完全掌握动作要领,但只要再多练习几次,相信一定会成功的!大家说是不是啊?”。通过类似的激励性语言,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学生逐渐树立起信心。
2.注重态度的评价
一年级新生由于习惯了幼儿园的自主自由的活动形式,所以随意性比较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再对上课态度认真,学习积极的学生及时予以肯定及表扬,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促使形成良好学习态度的氛围;同时教师要承认学生多元智力的存在,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抱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3.推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体育活动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中完成的,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实施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以外,还可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增加其自信力,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找到错因,明白问题所在,修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开始学会接纳与交往,提高自我认识和反思意识,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和情感的碰撞,在碰撞中使体育知识增值,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共育的效果。
五、结论
1.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的、情感的、态度的、社会的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2.幼小衔接的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教材出现的层次,改变教师的教学组织,改变教学的评价语言。教育以孩子为本,不能脱离孩子的年龄特征,不能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课堂上要以灌输知识与游戏形式相结合。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期间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就能比较容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直接影响这些学生今后学习的状况及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水平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刘馨.学前儿童体育.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魏争光.小学体育教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黄世勋.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5]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6]马凌.体育游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7]张海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探索.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1期
[8]夏书宇.新课标形势下体育教师多重角色定位的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新生体育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