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内容摘要] 纵观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教学,科学教师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值得我们剖析和思考,如教材内容容量大,教学时间紧等状况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造成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不深入,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小课题研究作为科学课教学的生长点,从教材内容延续的小课题研究,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小课题研究,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实践 探索
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改革,科学课来到我们的课堂。经历过课程改革的科学课教师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深刻地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并能在教学中生动地践行新课程的先进理念?《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处”。
寻寻觅觅——我们的科学课如何教
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我们遇到了尴尬,一些实际情况值得我们剖析和思考:
1、课堂不自由。这既来自教师又来自学生。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共四个单元39课,这39课中有47个观察类、实验类、调查类等研究课题,其中包括10个演示、33个分组、4个学生个人实验和调查专题,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课堂时间显然不够。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造成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不深入,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教师难作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行操作,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主要在教学中碰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后,小组协作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困难和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似乎对这样较雷同的活动失去兴趣,活动参与率低,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3、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我们科学教师明白教科学不能像上自然课那样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没有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便不能完成科学课赋予我们科学教师的使命。
这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所以必须打破课堂常规的束缚,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千寻万觅中,我们终于找到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生长点:小课题研究。
上下求索——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之路怎样走
小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来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搜集文献等手段,获取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材料,运用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小学生通过自主选题、主动实践,主体探索、积极思考等方面的锻炼,完成对小课题的探究、实践,使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并形成对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主动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小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