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业评价的探究与实践 实施课程改革,评价方式必须改变。过去,我们为了改变传统的“分数唯一”的简单量化评价方式,开始更多地采取质性分析的方法,选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词来评价。这些等级是如何评定的?不外乎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平时印象分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如此评价,换汤不换药,而且仅凭一个“等级词”,学生及家长对其学习状况的认识反而更模糊了。显然,这样的评价是不具体的,也是不合理的。《小学科学新课标》提倡评价既要体现学生现有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更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所促进。那么,科学课的学业评价如何操作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觉得应该形成质、量结合的评价方式。两年前,当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学科进入我校学生的学习中时,我们尝试开展了尊重数据,以事实“说话”,用“分数”作最终评价结果的小学科学课学业成就评价,让合理的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一把标尺,让具体的事实促进学生后继学习与发展,收获了不一样的精彩。 一、看重分数背后鲜活意义 要用一个“分数”展现学生实际的学业状况,并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就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的“考分”时代。我们将分数评价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以分数形式评定学生的每个学习过程,让机械、单调的分数变得鲜活而有意义。因此,评价的最终结果虽是一个静态的分数,却展现了动态的科学学习过程。 1、评价表看到分数立体的结构 根据评价目的和各册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每学期设计一份科学课专用学业评价表。如下,是三(下)年级学生的科学评价表。 小学二00六学年第二学期 三年级科学学业成就评价表 学生: 综合得分: 项 目 记录材料统计情况 评分标准 得分 单元评价 单元学习自评 共10分/项。 A=2.5分/次; B=2分/次; C=1.5分/次; D=1分/次。 单项活动评价 科学记录本 科学作业本 学习过程评价 课前准备与课后实践 (共8次) 完成 次; 质量: 共10分。每完成一次记1分,并根据完成情况给质量分。 课堂行为表现 共10分/项,A为10分,依次递减2分。 重要活动 种植活动 养蚕活动 期终考试试卷成绩 分 共30分。 附加:特殊表现
科学老师的话
年 月
观察此评价表,其评价内容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阶段性评价:包括单元评价和常规评价。单元评价包含单元自评和单项活动评价两项内容。单元自评主要以学生自评为主,一般是对每个单元的科学知识、探究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况进行书面测试,教师查看后给予综合评定。如三上第二单元“动物”评价表(见附1)。单项活动评价要反映的是学生参加某一专题学习活动的情况。如蚕宝宝蜕皮的观察记录(见附2)、面包发霉的实验设计与实验记录、花的专题研究等。常规评价主要是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本与科学记录本。要求学生认真作业,有实验记录的习惯和基本的科学记录方法。 (2)学习过程评价:对学生课前材料的准备与课后实践情况、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见附3)三个过程进行评价。 (3)特殊评价:主要包括重要活动记录和特殊表现记录。重要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般是长期性的实践活动,如 三(下)年级的“种植活动”和“养蚕活动” ,四(上)年级的“天气日历”。特殊表现则记录学生的一些典型行为,尤其是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杰出表现。 (4)期终考试成绩。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以上这些评价内容既包括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如单元自评;也体现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等,如课后实践与单项活动评价;同时还旨在通过课堂行为评价、记录本评价等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2、来源演绎分数的形成的故事 表中的每个评价项目,都将按评分标准,根据记录材料统计情况折算成相应的得分,学生的综合得分就是各项得分之和。我们将学生的综合得分置于评价表上部醒目处,丝毫没有“唯分数至上”的念想。因为这个分数,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而是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点一滴“挣”来的,是学生一次次学习行为“换”来的,每一项分值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可以说,它来之不易,是值得学生珍惜的。记得上学期有个学生成绩高达107分的,因为她不但各项评价记录均为“A”,还有不少杰出表现记录,如积极整理试验教室、主动撰写两篇科学小文档等。当然也有低分的,最低的两位学生都为64分。观察他们的评价表,就可以发现两位学生在“单元评价”、“课前准备与课后实践”及两项“重要活动”中的得分都很低。其中一位学生“单项活动评价”缺少了三次记录材料,他的科学学习态度可以窥见一斑。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小学科学学业评价的探究与实践(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