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论文资料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 指导的困惑与对策(二)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资料
|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
现代教育技术
|
应用数学论文
|
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资料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教育论文资料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论文资料
|
汉语言文学
|
心理学论文资料范文
|
中文专业论文
指导的困惑与对策(二)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文档。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文档
方法三: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小学生通常都有表现欲极强这样一个特征,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而不管别人怎么说。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提醒学生:首先要学会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其次要弄清别人说的话的意思,即使遇到大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也不要随便断然否定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意见时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比较温和的方式参与交流。教师以“你同意刚才发言的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及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别人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及时进行对比、找出有区别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指导,使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
对策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技能。
观察、实验操作是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的指导,不仅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进行探究活动,而且对一个探究活动本身来讲,也需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来保障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如《蜗牛》一课,教师在观察前组织学生讨论:(1)估计在观察蜗牛时会遇到哪些困难?(2)怎样观察蜗牛的腹部?(3)能否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蜗牛?最后提出观察要求:抓紧时间,仔细观察;边看边记,可写可画;听到掌声,准备汇报,同时提出观察时“静”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不仅能有效地完成了对蜗牛的观察,而且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又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中教师对“加热白糖”实验的指导:(1)戴上护目镜;(2)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加热;(3)观察白糖发生的变化(色、形、味);(4)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在桌子中间的盘子里冷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有序指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上,同时也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科学课堂活而不乱。
三、思考:指导到什么程度?本
文档
由文档同学网(
www.lunwentongxue.com
)整理,更多文档,请点
毕业文档范文
查看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观摩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指导过度”和“指导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对指导的“度”思考不足,实际指导中把握不够。
案例一:《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测“四个同体积不同重量的小球”和“四个同重量不同体积的圆柱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学生猜测有沉有浮。教师质疑学生的猜测后让学生操作实验,并用“沉”和“浮”记录小球、圆柱体的沉浮状态。汇报时,学生对上面两组有结构的材料在水中的状态用“沉、浮”进行表述,对三个浮的小球和圆柱体的浮的状态没有关注,没有进一步去分析为什么浮得不一样。原因在哪?教师指导不足。
对三个浮的小球的状态和三个圆柱体的状态为什么不一样,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观察时的重点,并要以此揭示“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和轻重相同,小的物体容易浮,大的物体容易沉”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的轻重、体积与沉浮的关系呢?教师应该思考以何种方式对学生指导是最直观有效的。如果教师在预设时思考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对小球和圆柱体在水中沉浮的预测,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小球和圆柱体在水中的沉浮,那么,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中就会充分去关注预测和实际的沉浮有什么不同,实际浮的小球和圆柱体的状态有什么不同,进而去思考引起沉浮状态不同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沉”与“浮”的状态表述之中。
教师对具体的活动指导有了思考,是不是就能指导到位了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教师对课堂中某一个活动的具体指导、关注细节,而忽视各个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教师的过度指导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案例二:五下《摆的研究》一课,教师对教材中“改变摆锤的重量”和“改变摆绳的长度”两个活动的教学一般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猜测摆锤的轻重是否影响摆的快慢?摆绳的长短是否影响摆的快慢?
第二步:让学生明确研究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影响的对比实验中控制和不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给每组学生提供30厘米长的摆绳和3个螺母,让学生测量摆在摆锤1倍、2倍、3倍重量下15秒内的摆动次数。
第四步:学生实验后,统计分析数据,学生发现在摆锤1倍、2倍、3倍重量下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相同,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的结论。
第五步:教师提出既然摆的快慢和摆锤重量无关,那怎么去验证和摆绳长短是否有关呢?
第六步:在学生建议下,确定测量摆在“30厘米绳长”和“15厘米绳长”下15秒内的摆动次数。
第七步:学生实验后,统计分析数据,学生发现“15厘米绳长”时摆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比“30厘米绳长”的摆动次数要多,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结论。
粗看以上的教学过程,似乎学生经历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但细细品味一下,发觉教师忽略了前后两个活动的内在联系,“牵引”的痕迹太重,学生是在教师的“强势指导”下完成了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的研究,而淡化了学生对研究内动力的驱动,淡化了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意识。而且,学生在老师的“过度”的指导中失去了创新与思考的余地,失去了科学探究的价值。我的想法是:
1、两个活动不是并列关系,是继承关系。第一个活动的实施既得出结论,又为第二个活动埋下伏笔,关键是在研究摆锤轻重是否影响摆的快慢时,给学生提供的摆绳长度在15-30厘米之间,即各组的摆绳长短各不相同。
2、充分利用学生实验获得的数据,对全班各个小组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在第一个活动数据中,横向分析学生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纵向分析,学生发现各组在15秒内摆的次数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关注摆绳的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3、应用数据深化认识。由于各组的摆绳长短各不相同,在第二个活动的“原来绳长”和“1/2绳长”的数据分析中,学生不仅从横向分析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而且从纵向分析进一步发现摆绳越长,摆的速度越慢,摆绳越短,摆的速度越快。
有效的指导,是划水于无痕的指导。作为引领者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更要关注学生如何经历探究活动,重视对各个活动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起到点拨、引领、促进的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更获得了探究发现的愉悦感。
教师的指导的“度”与学生的探究是一个平衡的关系,过与不足都会造成学生探究的失衡,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必须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既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真正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XX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XX师范大学出版社
3、《科学是什么》,张红霞主编。
4、《小学科学教育案例精选》,江苏教育出版社。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指导的困惑与对策(二)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形..
下一篇
:
运用概念图,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指导
困惑
对策
2011-11-09 08:50:10【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