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迷”的学子——浅谈如何防止学生沉迷网络
【摘要】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量、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受到了各业界人士的青睐。作为求知欲极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学生更是趋之若鹜,容易沉迷其中。教育者如何兴其利、去其弊呢?应以引导为主,将学生从不健康的娱乐和交往中引向学习中去。 【关键词】 网络沉迷 引导 游戏 心理辅导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但其中的暴力、色情、极端主义等文化垃圾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一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我们不得不深入的思考学生深陷其中的原因。一般我们可以把学生沉迷网络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学生上网的第一需求,因为网络游戏的伙伴可以冲破地域的限制,网络游戏的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与角色,网络游戏提供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行为选择。而绝大多数的网络游戏都是靠玩家通过漫长的在线时间来耗出来的,只要你在线进行游戏,你就可以不断的升级,进而让这类学生体验到在学习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成就感。 2.沉迷网络交友和聊天。笔者认为这类学生属于年轻、富有活力、思想活跃、勇于尝新和接受新事物的一个群体。而网络以其特有的无地域限制和匿名以及快捷便利、费用相对低廉的特点,吸引了学生。 3.沉迷网上冲浪。笔者认为这类的学生是求知欲和好奇心都非常强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没有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网络中又应有尽有,所以他们会深深被网络中的信息所吸引,更有甚者大量的长时间的浏览色情信息而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发现了学生有沉迷网络的苗头,一味的斥责、批评,虽然他们在表面上会答应教师和家长下不为例,但是事实上他们还会沉迷其中,而且他们的行为会变得更加的隐蔽,更加不利于我们进行管理。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禁果效应”。所以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网络德育的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以禁止、教育为辅助手段。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一、 要以“导”为主,避害趋利,让学生看清网络 学生对网络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大禹治水运用了“疏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兴趣班,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沉溺在网吧里游戏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网络学习各学科知识,如网上英语沙龙、学科辅导等等。 另外,通过一些正面的例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网络知识竞赛,其奖品也十分丰厚,可以鼓励和训练学生参加。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定期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组建班级网页。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地设置栏目,如班级展示、学习园地、知识窗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而且通过班级网页评比,又能增强竞争意识。在制作中不断地扬长避短,使内容更丰富、页面更新颖,不但能使访问者耳目一新,更能使制作者在技术上得到很大提高。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学生会体会到班级大家庭般的温暖,有心理话就会更愿意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促进班级的和谐,教师也会比较容易的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有的放矢的、因人而异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内心会很充实,就不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和网友去聊天,进行网络游戏了。 二、 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老师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利用QQ进行心理辅导,虚拟一位能够被学生喜爱和信任的“知心姐姐”,其幕后工作则由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担任。由于QQ是一种利用对话框进行非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彼此都是陌生人,交谈双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隐私被曝光的顾虑。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敞开心扉,教育者则较容易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并开出良方。于是,当“知心姐姐”被当成值得信赖的朋友时,几句善意的劝告可能会胜过平时教师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正面教育。 三、 培养网络的“环保意识” 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很多不文明行为,如在发送垃圾邮件甚至带病毒的文件,捏造虚假信息散布含有不健康内容的邮件,欺骗或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等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从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玩世不恭态度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报复心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 以上几种方法对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谁也不能肯定它会100%有效,还会有个别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偷偷摸摸的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上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束缚的方法,是一种强制性的方法,通过剥夺学生的权利和自由来限制孩子上网,如不给零用钱,不准出家门等等。这种方法有较多的弊端:一方面网络的有其进步的作用,禁止学生上网会使学生接受不到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学生这方面知识十分欠缺,使教育没有面向未来,不利于学生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同时,这种大家长式的作风很难作到以理服人,近乎“残忍”的方式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主、平等、诚信的育人氛围的必然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学生就会与师长更难沟通,就越是要向着反方向发展。这时就要求我们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首先要堵住恶流的源头,通过健全网络法律的建设,来保证网络的正常秩序,目前世界上几乎还没有一部完善的网络法规,网络秩序主要是依靠道德的约束力来维持。作为学生的教师,除了呼吁加速网络法制的建设外,要利用自己的威信,严正地向学生申明上网的最基本原则:不准主动地查找、浏览不健康内容,即使被动地收到不健康内容也要做到“非礼勿视”,否则严惩。 其次,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家长适量的监督,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发现了你的孩子对网络非常的痴迷,你可以这样尝试: (一)对他优点进行表扬,告诉他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孩子(笔者以为孩子的身上肯定会有不少的优点,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努力的发现)。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无缺的,一旦他知道了他是多么优秀,他就会努力的维护自己的光辉的形象。 (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他签定“协议”,控制他的上网时间。如果违反“协议”将很长的时间不允许上网。有了这个“协议”,孩子就会自己在学习和上网之间求得平衡。 另外,在技术上进行必要的“设卡”,就是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使孩子们免受毒害。如国家安全部监制的“学生浏览器”,还有“护花使者”等,都能有效的将大多数不健康的内容屏蔽于浏览器之外。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学生才有明天,网络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⑴张青云.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与开发标准、实名认证方案[M] .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⑵张学波. 网络沉迷及其矫治策略[J] . 教育发展研究,2002,(1) ⑶吴慧燕. 浅析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成瘾症[J] .现代计算机,2002,(5) ⑷吴 江. 中小学沉迷网络现象的对策与引导[J] .图书馆论坛,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