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 重构 舍弃 更新 ——对现行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几点看法 坎墩街道坎东小学 胡杰 内容摘要:小学信息技术从开设至今,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不断对它进行探索与更新。然而,由于受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材还存在着诸多不利用教学的内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对教材提出几点修改看法。 关键词:教材 替换 重构 舍弃 更新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独立开设至今,课程的相关研究工作尚处在不断摸索和发展中。现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集中了众多参加教材编写的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由于受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得有些力不从心,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一、热衷于玩游戏,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没有浓厚的兴趣;二、所学内容不牢固,遗忘快;三、学校教学设备无法达到教材要求,有的教学内容如同虚设。若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教材贴合学生实际,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一、以趣味替换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儿童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陈鹤琴曾指出,[1]那种以为儿童只是“身体上比成人小些的小大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并指出“儿童的好动、好奇、好模仿、爱游戏等特点与成人相别,好动、好奇、好模仿、爱游戏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的小学教材在编写时,应当迎合儿童的这种特点,尊重他们的“天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愉快地学习。 纵观小学各册教材,尽管编者想努力使教材更加贴合学生心理,如在教材中添加生动活泼的机器人小博士和学习助手,以气泡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似乎并不领情。究其原因,并非这几个人物形象不吸引人,而是教材里的内容并不是学生需要的。例如:五下教材第一单元《我们的信息生活》,可以说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教材里编写的内容似乎学生并不感兴趣,尤其是第2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知识相距甚远,信息的获取、传递、记录、处理与学生有何相干?太多知识性的东西,学生不感兴趣。他们如果没有需要,学习的兴趣自然淡薄;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认真学,才能学得好。如果,这课的内容改成切合学生生活的,可能效果就不一样。比如:以李白《静夜思》图配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引起学生思考:李白当年远在他乡思念亲人时,只能举头望月,以解思乡之情。要是他来到现代,可以怎么表达思念之情呢?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发散开来。打电话、发EMAIL、甚至可以视频对话,这样,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瞬间有了体会。如果条件允许,不妨就在课堂上演示。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感兴趣才怪。太深奥的,或者离生活太远的,学生搞不懂,也没有兴趣去做,只有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他们才乐学。又如:三下教材第二单元《用电脑写字》,教师想让学生掌握键盘基本指法靠讲解要领是远远不够的。想把键盘使用熟练,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而打字原本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或者在网络上下载如拼音对对碰、机器猫打字、七巧板拼图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熟悉键盘的基本操作,学生将学得兴趣盎然。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二、重构教材,有序编排,增强学习序列性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指出,“小学生具有按照诸如重量或大小等某种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的序列化能力。”信息加工理论也从非定量的维度指出人类复杂的心智是一种有序的信息流程。由此可见,序列化是理解客体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因此,信息技术教材也应在适应小学生的序列化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构建教材的序列化结构,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序列化认知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教材的序列化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信息技术教材的序列化结构 信息技术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最大特殊性在于要依托合适的工具载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因此,教材中如何呈现技能内容也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按照认知流程,小学生首先需要对不同形式的信息简单感知,然后对单一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如图片加工,再集成多种媒体信息进行多媒体加工。如写字板、记事本主要用于文字的输入,Word、Wps主要用于文字的编辑,画图、金山画王主要用于对图像的简单加工,PowerPoint主要用于对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而这种集成是建立在对各种单一媒体的内部要素的关系明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文字输入的显然低于文字编辑的层级,单一媒体加工显然低于多媒体加工。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简单走向综合,从具体逐渐走向抽象。 浙摄版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沿着这一认知流程进行编排,但不同年级之间,教学内容穿插现象比较明显。如网页操作这一教学内容,三上册第二单元、第三单元都有初步涉及,三下册第二单元也有,四上册第二单元又有涉及,四下册则更多,五上册第一单元、六上第二、第三单元、六下第一单元也均有涉及。编者这样安排的目的,估计是想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软件的同时,依托网络,使材料获取更为有利,同时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然而,如此一来,学生上网操作呈现一个学习断链,刚学的内容还没有好好巩固,新内容又要学习。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的技能不扎实,遗忘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他学习内容,如画图、WORD也均有此类现象。按照课程计划,学生每星期才一节信息技术课,除了在课上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外,课外基本上没有巩固和复习的时间。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课,因为它的学习还需要一样学习工具——电脑,而目前的家庭还不够条件户户拥有。即使家有电脑,也鲜有学生会自觉学习电脑知识和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学习同一个软件或者同一个方面的内容时间应该相对集中,使学生较牢固掌握技能。如同属于网络应用的内容,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生活调查等等,可在同一个学期里面学习,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笔者设想了各年级教学内容,仅供参考: 年级 学习内容 依托工具 需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上 认识电脑 操作系统 电脑组成、桌面设置、窗口操作 学习画图 Windows自带画图软件 各种绘图工具使用、保存文件方法 金山画王 金山画王的使用 三下 认识键盘 金山打字通等打字游戏 熟练操作键盘 学习打字 记事本 输入法 四上 学习上网 IE浏览器 网页浏览、收藏、保存等 收发E-mail IE浏览器 普通邮件和带附件的邮件收发 网上下载 下载工具 下载文件、保存文件、安装程序 四下 文档编辑 WORD 文字的编辑、页面美化设置等 网页内容利用 IE浏览器 网页内容的复制、粘贴 五上 文档编辑 WORD 主题板报的设计 成果共享 网上邻居 网上邻居的使用 五下 演示文稿 PPT 主题演示文稿制作 六上 简单动画 FLA SH FLASH动画的简单制作 六下 网络应用 IE浏览器 音乐、视频欣赏、导购、导学 网络教育 IE浏览器 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 三、适当舍弃,增强教材适用性 虽然教材的编制是经过权威认证后才和广大师生见面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不相适应的情况。这就要求适当舍弃部分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如六下册第二单元《与机器人零距离》,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搞机器人的创作,这部分的内容就完全可以舍弃。作为学校特色项目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安排在统一教材中了。 四、不断更新,跟上时代步伐 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速度远远超越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学科。从第一代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的电子管计算机问世到如今结合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同人工智能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从繁杂的DOS命令系统到如今简约明快的窗口操作系统,仅仅60多年的时间,变化之快、之大,令人惊叹。但是,如今的教材里,操作系统仍然是WINDOWS2000,WORD、POWERPOINT、ACDSEE等应用软件版本落后,这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创造和进步是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接受的是落后的东西,那么革新和创造又从何谈起?因此,信息技术教材急需更新。 教材作为师生教学活动的载体,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陈鹤琴,《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 于颖,胡金艳,李艺,试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