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别而教,优化教学 奉化岳林中心小学 卓旺通
【摘要】由于学习基础、操作起点等原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能力的差别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显得尤为明显,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中因别施教,优化教学,尽可能减少同一层次的学习训练,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各得其所,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差别;优化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经历这样的教学现象:同一个班一样的教学,任何一门学科都会产生好中差不同的差别现象。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差别似乎更大一些,更明显一些。请看以下的几个镜头: 镜头1: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一份邀请赛书》一课的导入,我创设了让学生输入邀请书并按要求设置好页面的教学情境。每个学生都打开word文档,认真地操作起来。不久,一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任务,于是就有人跑来跑去,有的与人打闹取乐,有的专心致志玩游戏……而此时;一部分学生还没完能够完成任务,有的学生甚至只输入了几个汉字而已。 这种现象不单在这节课中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时有发生。我困惑,迷惘:面对一班学生如此大的差异,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该怎么办?如果为了照顾学困生,那么课堂的教学任务就会完成不了,如果按操作快的同学为标准教学,那些学困生将无法接受。我急于想得到解决之道。 镜头2: 在第二次去给另一班学生上课时,我针对上述学生差别情况想出了一个“对策”,对早完成输入任务并设置好页面的学生,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奖励他们打一会儿“游戏”。于是,许多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操作速度加快了许多。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学生为了打游戏,打字错误很多,指法也乱套,胡乱操作一番就玩游戏,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完成任务也在玩游戏…… 一、产生差别的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差别。家长信息技术素质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差别。我曾对学生作过调查,信息技术课上表现优异的同学,家里有电脑的、家长信息技术素质较好的。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2、学生个体的差别。非智力因素的差别。比如兴趣、性格的不同。有的学生对电脑兴趣很大,就会去认真学习、积极钻研、操作。若不感兴趣,则相反之。性格方面,活泼好动的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操作。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学生怕的心理,不敢操作、尝试,自然就产生了操作上的差别。有的意志强学生碰到困难想方设法去弄明白,有的意志薄弱的学生,碰到困难就退缩。还有智力因素的差别。比如:思维水平的差别、智力的差别、认知能力的差别等。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内容掌握得快。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差别。 3、教师原因造成的差别。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在上信息课时总是把部分或一部分学生留住背书或做作业等,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多信息课都没能来上,自然也就造成落后。 二、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别优化教学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摸索、学习和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些对策和方法,以优化教学,各得其所。 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课堂教学气氛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气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奋异常,思维活跃,个个都很积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意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 我用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不断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乐于操作,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融入课堂,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教学目标体现差别性 平时备课设计教学目标时,从学生的实际考虑出发,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即为集体目标和高级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高级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确定更高水平的目标。它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掌握更多更高的操作技术。在平时上课时, “高级目标”用“高手级”出示。例如,在教学小学第二册第9课《让文件有个家》时,我制订了以下的集体教学目标:了解文件夹的概念,学会建立文件夹,移动、复制文件到文件夹。而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我又提出了以下的高级目标:给文件和文件夹加密。 (三)教学内容体现差别性 在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怎样措施来实现不同类生的教学呢? 我把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为学困生,重点在基本的内容上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B类为中等的学生,重在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优秀生转化;C类为优秀类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难度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我从教学内容的量、深度、难度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灵活适度调整,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比如,教学第二册《美丽的公园》一课,教学先画好公园景物的轮廓图,如果要求学生全部画好再进行下一个添色环节教学,等那些A类的学困生完成,不知要多少节课才能完成,不完成的话不能进行下一环节,还有下一课的教学。在操作一定的时间后,我就把自己已画好的轮廓图通过网络作为“礼物”送给A类的学困生,降低了A类学生的难度,这样所有学生就可以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和学习。 (四)课堂练习和作业的体现差别性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量”指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数量上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质”指作业训练题的质量要求应分档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他们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如,《组词能手》教学,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成语输入和名言名句的输入练习外,对那些输得快的学生,我再补充了一些优美篇章的输入,要求学生自己分析词组,用词组输入法输。这样对优秀生更好效果。再如教学小学第三册小报编辑的练习时,我设计模仿类的练习和有创新性、富有个性的练习两种。基础差的学生完成模仿练习就可以了,基础好的学生可自行设计风格各异的图文并茂的小报。 (五)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差别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教学都用集体授课的形式。但信息技术课程还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教师不可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要。因些,教学中可以恰当采用班级教学、个别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伙伴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比如,伙伴教学。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伙伴教学。它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学得快的学生,做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小老师”。它能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如在教学第二册《美化你的桌面》一课,我出示一幅已画过的画图作品,要求学生设置成桌面背景,并给以“温馨提示”:快的同学可以离开去帮助慢的有困难的同学。过了一会儿,听到快的学生说道:“谁要帮助?” “我”、“我”有几个学生举手接应。于是基础好的学生来到了有困难的同学旁边,耐心解答……伙伴教学能解决教师顾不过来的教学情景,使得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都及时得到帮助。 (六)教学评价体现差别性 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差别性。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不同要求的评价。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及时为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的得失,及时得到启迪。其次,要针对不同类学生的差别进行差异性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在教学上,对基础好、掌握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求更高,不但要求他们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完成任务的质量更高,有时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基础差,自卑感较强的学困生,降低要求,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评价形式上不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等。 现实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差别性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显得尤为明显,作为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只要把握好这种差别,采取恰当措施优化教学,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朱雪峰.小学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的实施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