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原创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四)
金融论文资料
|
财务管理
|
会计专业
|
国贸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
电子商务
|
会计论文
|
财务论文
|
金融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营销论文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四)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论文。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论文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四)
三、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同业资金异常腾挪,导致货币供应量变动加剧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银行通过同业业务与一般存款业务对接,如银行将一笔理财资金投资于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并持有至到期,保险公司再把资金以协议存款形式存入银行,形成一般性存款;或者银行发行挂钩同业存款的理财产品,月底到期时理财资金自动记为活期存款。这些使资金在存款账户和不纳入货币供应量的表外账户之间腾挪,虚增或减少一般性存款,会对货币供应量的总量和结构产生较大影响。2015年末,全国保险业机构存放银行资金达2.78万亿,比2010年年末增长2.19倍。另一方面,存款受同业业务等因素影响,存在“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现象。由于M2为现金加上所有银行存款,因此银行存款增量的变动会导致M2的异常变动。
2.存款准备金缴存基础下降,削弱货币政策工具效用
银行同业业务削弱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导致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同业负债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的占比提升,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而银行可以通过同业业务自有调整存款规模,从而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用。2015年12月,全国银行业存放央行准备金存款为20.19万亿,同比增长10.69%,较去年同期下降3.31个百分点。
图7:同业业务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3.同业资金流向受限领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靠信贷渠道,而近年来,从紧的货币政策与旺盛的投资需求使信贷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但同业业务的信贷作用机制游离于央行监管之外,大量的银行资金通过银信、银证合作等同业通道流向房地产、政府投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信贷受限的行业或领域,影响了央行对于信贷政策导向作用的调控。
(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1.同业业务规避宏观调控,弱化监管效力
银行同业业务是一种金融创新,可以调整表内资产负债结构,但到后来,无论是票据回购、同业代付,还是信托受益权转让,都是为了规避监管而创新,最终都是以商业银行投资同业资产的形式入账或是由银行表外理财资金对接,根据不同的通道类型和载体,主要隐匿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等会计科目。与直接发放贷款相比,银行资产规模并未下降,只是资产结构由信贷变成投资,交易对手由企业变成同业,实现了不占用信贷额度、不计提拨备、大幅降低资本占用的监管套利目的,弱化了监管层的监管效力。
2.同业业务期限错配较为突出,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同业业务的主要盈利方式之一就是期限“错配”,从同业市场借入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获取利差,而内部流动性管理流于形式。如果过度的短期同业资金对接到了期限较长的信托受益权等“非标”资产,流通不便,在短期借款到期偿还时,就有可能出现期限错配后的资金断裂,导致流动性风险。如台州较多的信托受益权买入业务期限在1年期以上,而对接的理财产品较多在3个月左右,在这种情形下,银行需要不断通过借新还旧运转,2013年的两次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钱荒”事件就是近年来同业业务大规模扩张导致流动性风险积聚的重要体现。
3.同业业务交叉性、同质性严重,增加系统性风险
同业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行业,横跨货币、资本、保险、理财、信贷多个金融市场。此类创新,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重复交易和拉长资产管理链条,二是缺乏跨市场金融监管机制。通过多层“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来源用途无法对应,风险容易在不同行业和市场间传染扩散,容易产生“羊群效应”。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为例,交易主体涉及买入方、回购方、过桥方、通道方、融资企业等,资产管理链条不断拉长,加之交易对手和融资项目异地化,使交易主体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跨市场金融监管机制的缺位,使交易链条中的部分环节完全脱离监管视野,难以防控风险在不同机构和市场之间交叉传染,埋下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4.央行维护金融稳定手段有限,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待提升
同业业务具有顺周期和跨市场特征,会加剧去杠杆化时期风险的传染性和波及面,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源头和传导途径,应当纳入央行金融稳定工作框架来监测和管理。但从信息获取看,央行难以从微观审慎监管部门获取核心监管信息,直接信息收集主要来源于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信息获取不足,导致金融稳定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从监督管理看,现行监管体制将监督检查权分离到微观审慎监管部门,央行对影响系统性区域性金融稳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缺乏监督检查手段,无法及时准确掌握金融机构内控管理、经营动向和风险状况,履行法律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职责尚有困难。
5.同业业务不断创新,增加监管难度
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还往往跑在了监管层的前方。2007年开始,银行打破传统同业业务局限,开展银银平台、银信平台,2010年8月银监会72号文要求银信合作转表于2011年底完成。随后,银行创新开展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2013年3月银监会下发8号文,使信托受益权增速放缓,但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急剧上升。2015年,央行等五部门联合下发127号文,银行“T+D模式”和“买入转售”等“买入返售”变异版的业务又应运而生,增加监管难度。
四、政策建议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两大主题,也是矛盾的两极。监管与创新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由于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所处的位置不同,使得博弈双方的目标不同:监管者试图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促成金融带动经济,经济支撑金融的良性发展局面;而市场参与者的最大目标仅是自身收益(价值)最大化。这也使得金融市场往往遵循着在此双方“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的动态博弈中发展成熟,并且监管往往滞后于创新的规律。历史经验证明,好的监管必须“疏堵结合”。因此,针对快速发展的同业创新业务,须遵循“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的原则引导其向简单、透明方向发展,回归流动性管理的本质。认真执行“127号文”是规范同业创新业务的首要任务,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四方面的举措更是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再创新业务,达到有效监管的必要手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
/5/5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四)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与应用——浙江..
下一篇
:
浅议出口退税问题-免费论文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银行
同业
业务
发展
货币政策
金融
稳定
影响
研究
【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