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尽快建立和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弥补对同业创新业务的监管缺位
一是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将现有融资规模外的融资类型,如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等,充实到制度内。二是进一步完善理财和资金信托统计系统,将资产管理计划纳入统计范围,并增加资金来源方的明细登记,密切监测跨行业交叉创新产品。三是研究确定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目前,同业创新业务的发展已经使大量资金游离于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外,并以多种形式穿插于类金融机构之间。这使监管部门难以通过单纯监控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来达到预防金融业整体风险的目的。因此编制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及其他报表可以将各类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纳入统计范畴,能很好地弥补现行金融统计制度的缺陷和盲区。
(二)规范引导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加强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
一是加强对同业业务的统一管理,将权限上收至总行的专门部门,同时加强金融同业业务日常监测与统计分析,对单纯以逐利和规模扩大为动机,资金体内循环、虚假膨胀的同业业务应及时叫停。将标准化、透明度作为规范和加强同业业务管理的重点、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因为同业业务科目使用的不规范,为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上的资金腾挪提供了可能。二是设定同业资产规模上限,加强风险管理。建立类似于存贷比的监管指标,通过设定同业资产的总体规模,以限制同业业务派生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作用。调整同业资产的期限结构,增加期限较短、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产品的资产配置,减少非标准化信贷资产的比例,降低期限错配程度,加强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
(三)加快配套金融改革,去同业杠杆化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给予银行完全市场化的定价与竞争,压缩同业市场利率与银行存贷款利率间的利差,挤压双轨套利空间,以降低市场资金价格。其次,有步骤地挤压同业业务水分,逐步达到去杠杆,先是缩减买入返售业务,释放同业现金流,然后调整同业资产的期限结构,降低期限错误程度,最后加强风险管理,防范资金腾挪。
(四)尽快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淘汰退出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淘汰退出机制上的制度缺位致使银行机构无视风险暴露,激进扩张高风险资产和业务。商业银行用同业业务掩盖创新业务实质,逐步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拉高资本充足率,充分挖掘盈利空间,而同时又无视长期维持高盈利水平的表外业务下隐藏的重重风险:究其原因,除了利益的诱使之外,更重要的是惩罚机制缺位所致。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商业银行淘汰退出机制的缺位。由于目前我国尚未有一套完整的银行淘汰退出机制,这就造成了现阶段银行背后是整个国家信用在支撑其运作,导致一部分银行有恃无恐,利用国家的信用,冒着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为自己身牟利。
参考文献
[1]阮震.金融创新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7月.
[2]宋旺.中国金融脱媒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3]姚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传染与免疫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7月.
[4]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5]卓武扬,毛茜 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6]王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13,(12):103-105.
[7]周凯,张兰.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与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4):155-162.
[8]章向东,姚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与顺周期性研究[J].金融论坛,2014,(4):65-71.
[9]孙勇.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对信贷管制的突破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2):46-51.
[10]別李方.新货币政策环境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完善[J]经济学家,2013(10):62-69.
[11]马天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对金融调控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3,(7):58-6
[1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年第三季度)[R].北京;中国金融出化社,2014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