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 录
二、我国保险业诚信问题的成因与影响
(一)、保险业诚信问题的成因
(二)、保险业诚信问题的影响
三、解决保险业诚信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诚信教育是前提
(二)、坚定诚信理念是根基
(三)、完善诚信制度是保障
(四)、强化诚信整治是关键
(五)、提升诚信服务是根本
四、我国保险业在诚信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一)、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加强
(二)、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展开
(三)、保险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认同
(四)、营销员的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五、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建议
(一)、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设奠定基础
(二)、加强保险信用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三)、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四)、改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制建设注入动力
(五)、完善保险营销机制,为保险业诚信建设增添活力
内 容 摘 要
研究保险市场诚信问题,并不是因为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保险业是经营信用的行业,保险的产品是服务,保险销售的是信用,是对被保险人承担风险保障和保险事故损失经济赔偿的承诺。目前,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已成为保险业最致命的内伤,诚信经营的危机已成为保险企业发展的重要屏障之一。如何正确对待诚信问题,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已刻不容缓。保险企业只有恪守诚信原则,维护客户权益,取信于人,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取更多保险客户,把保险业务做大做强。因此,“诚实信用”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
关键词:恪守诚信 立业之本 诚信建设 诚信经营
论诚实信用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不欺,信守诺言。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儒学的开山祖师—孔子就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提出了“民无信不立”的观点。可见,无论古今中外,诚信既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准则,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样是保险业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保险业诚信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一)、保险业诚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当我们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诚信”的优良美德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扬光大,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损失,保险行业也不例外。在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险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保险市场时常出现不正当竟争和粗放式的规模扩张,误导甚至欺诈客户和投保容易索赔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保险机构及投保人屡屡发生失信的案例践踏了保险业最宝贵的诚信原则,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根据某调查公司在保险业务竟争较活跃的某市,对365户已购买保险的用户进行了关于保险公司品牌形象的调查中,“保险市场恶性竟争,给人们不保险的感觉”成为保户们首选的有损保险业形象的因素,“承保时一套,理赔时又一套”则成为第二大负面因素。此外,调查显示有意选择外资保险的人数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1%。他们对中国保险业的欺诈以及缺乏诚信感到失望。可见,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已成为保险业最致命的内伤,诚信经营的危机已成为保险企业发展的重要屏障之一。如何正确对待诚信问题,加强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诚信体系,将是每一个保险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所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诚实信用”是保险企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已刻不容缓。
研究保险市场诚信问题,并不因为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保险失信从保险诞生之日起就如影随形,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形成保险失信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的、经济的、人性道德的因素,也包括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社会法律环境等因素。
(二)、保险业诚信问题的影响
1、机会成本
保险业是以高度信用为基础的金融行业,而且保险合同常常被称为最大诚信合同,失信行为主要因市场参与者追寻短期利益所引起,但是,却会因此带来机会成本的加大。分析失信的机会成本,可以从诚信评价体系开始。投保人一旦购买保险产品,其对承保人的诚信评价将反馈为投保人诚信评价的新信息。保险业务一经发生,投保人对于承保人的信任程度就依赖于承保人的诚信行为,并存在反馈机制。一旦承保人出现失信行为,诚信反馈机制就会引发其他代理人对承保人做出不利的诚信评价,从而会增加相关保险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对降低保险产品的实际价值,最终会给保险机构或从业人员带来潜在损失。
2、惯性作用
保险业失信具有一旦的惯性作用,表现为消费者对某一产品、从业人员、保险机构甚至保险行为的不诚信判断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主要由于诚信关系机制中“信息反馈”发生作用。既对投保人自身传递直接的信息,又对其他投保人传递间接的信息。这样,消费者一旦对某一保险产品或保险机构产生失信的判断,就会在随后时期内保持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从而产生较大的失信成本,失信的惯性作用依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不同市场、不同机构、不同利益主体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