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现状分析
二、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三、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改革创新的思路
内 容 摘 要
机动车辆保险作为非寿险市场的主导险种,它的经营规模、创造的效益、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是其他险种无法比拟的。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车辆数量急剧增加,带来了车辆保险市场的扩大,保险资源结构有所改变,行业内部竞争加剧,民众高保障低收费的投保意愿日益强烈,使我国机动车辆险经营效益日趋下降。本文将根据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经营的现状,提出进行机动车辆专业化经营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机动车辆保险的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机动车辆保险一直是中国保险业的主导险种,是非寿险公司的骨干业务,车险保费收入在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一般都在60%以上,在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这个比例还要更高一些,个别公司甚至高达70—80%。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车辆拥有量急剧增加,给车险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多,行业内部竞争日益加剧,而民众高保障低收费的投保意愿日益强烈,使我国机动车辆险经营效益日趋下滑,已经面临着全行业的经营危机。
1、车辆险成为各非寿险公司的首选险种,也是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其结果是保费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日趋均衡。2005年我国财产险保费收入1264.3亿元,同比增长10.62%,比2000年的598亿元增长1.1倍,五年平均增幅15.5%,而同期车险业务年均增幅高达18.58%,车险保费在财产险总保费中的占比接近70%。
今年上半年, 全国保费第一大省江苏的产险保费收入62.06亿元,同比增长20.58%,其中车险42.55亿,占比68.6%;增幅第一的安徽,产险保费收入20.3亿元,车险业务占比69.4%。
在产险市场日益壮大、保费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市场份额的分配则趋于均衡,人保、太保、平安三家老牌产险公司的车险保费呈下降态势,中华联合、天安、大地、安邦等新建公司的车险保费则快速攀升。如江苏省人保的车险市场份额由2004年43.13%下降为2005年的39.25%,广西人保则由2004年的72.75 %下降为2005年的67.93%。显示车险市场分配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分配体系正日趋平均化。
2、车险经营成本逐年攀升,赔付率超出正常水平。许多公司车险经营出现亏损,有的处于盈亏边缘,导致国内各主要产险公司经营效益普遍下滑。2005年产险公司全险种赔付率为54.62%,比上年的50.07%上升了4.55个百分点。而车险赔付率大约高出10个百分点,如江苏05年全省产险公司共计支付车险赔款40.98亿元,平均赔付率为63.65%,比2004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一些基层公司出现了100%以上的赔付率。众所周知, 70%左右的赔付率是产险公司的盈亏临界点。当车险赔付率接近70%时,必然导致经营上的困境。因此,在保险资金运用体系远未能有效运行的中国保险行业,高赔付率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3、车险市场秩序混乱,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由于竞争激烈,许多新设立的产险公司,在技术、网络和服务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了抢占市场,往往采取高返还、低费率作为竞争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而一些手中握有保源的代理人员,包括部分保险公司的基层业务人员,受利益的驱动,往往在各保险公司之间游走,谁给的费用高,就把手中的业务投向谁,使得整个车险市场更加混乱,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节节攀升。
4、随着交强险的实施,传统的保险赔偿方式被改变,赔偿标准将大幅提高。事实上,早在交强险实施之前,许多地方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伤人案件时,往往把商业三责险解释为强制三者险。在一些省份高级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对酒后驾车、无证驾驶和保险合同约定的绝对免赔一概不予支持。据江苏人保公司统计,仅此一项,2005年全省超赔2.5亿元。随着交强险的正式实施,一些不确定性很大的赔偿项目,如营养费、精神损害赔偿费等赔偿请求,将使车险赔款大幅攀升。而且无责赔偿——代位追偿方式可能被一些执法人员广泛套用到商业保险中,只要出现索赔困难的案件,就可能要求保险公司先行赔付。今后,产险公司车险业务将面临着大量的追偿案件,但实际追偿不了的尴尬局面将长期存在。
二、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